摘要:公开资料显示,英矽智能2014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与设计(AIDD)公司。2019年在上海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其在上海所设立的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曾入选2022年GEI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
5月8日,港交所官网显示,英矽智能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为联席保荐人。
公开资料显示,英矽智能2014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与设计(AIDD)公司。2019年在上海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其在上海所设立的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曾入选2022年GEI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
01
估值逾10亿美元,第三次IPO之旅开启
这并非英矽智能首次冲刺港股IPO。
2023年6月27日,英矽智能递表港交所;2024年3月27日,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公司于2023年11月10日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国合函〔2023〕1680号),拟发行不超过7089.05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截至目前备案通知书已失效。
但这并没有阻止英矽智能冲击IPO的步伐。5月8日,港交所官网显示,英矽智能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为联席保荐人。据外媒报道,公司预料将以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申请上市。
相较于其他公司,英矽智能最大的不同,在于罕见的“双CEO”结构。作为一家兼顾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发展节奏,英矽智能采用了双CEO的架构。其中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加拿大科学家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是计算机和商业双学位出身,他的创业之路始于2013年,这也是业内公认的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革命的起点。3年后,扎沃洛科夫撰写的首篇将AIGC应用于药物研发的概念性论文,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的点评,后者成为了英矽智能的科学顾问。
公司另一位CEO任峰,则是扎沃洛科夫在物色生物医药方面的人才时发掘的,2021年,任峰以首席科学官的身份进入英矽智能,此前他曾在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和全球性CRO美迪西任职。仅用6个月,他就带领团队在AI引擎的帮助下提名了两个临床前候选药物。2022年,扎沃洛科夫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举荐任峰为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此后由扎沃洛科夫负责算法,任峰主攻药物发现。
目前,英矽智能在管线开发进程中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解决方案,业务遍及美国、大中华地区、加拿大及中东,业务模式包括生成式AI驱动治疗管线的研发、软件许可。公司专有的Pharma.AI平台,横跨生物、化学及临床开发领域,加速新药的发现与开发过程,其创新的生成式AI平台和管线开发流程能在12个月(传统制药行业平均4.5年)内为典型的候选管线完成该流程。英矽智能利用Pharma.AI平台设计及开发多元化管线项目,治疗范围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及其他治疗领域。截至目前公司共提名了22款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10款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02
持续深耕浦东,新项目落地在即
英矽智能自进入上海开始,就持续在浦东展开深耕。
公司首先将研发中心设在了浦东张江,扎沃洛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用三个“如此”回答选择张江的理由:张江有如此多的CRO、如此多的人才、如此充满活力和努力工作的社群。他觉得许多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这里都能做成。英矽智能将75%的公司资源投入到药物研发上,而负责药物发现和验证的,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团队。
不仅如此,英矽智能在浦东深耕的脚步仍然在持续。2025年1月6日,英矽智能在浦东宣布一项重要决定:计划将中国区科技总部落户浦发上城。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概念方案设计。
“我们全球的药物研发功能都将汇集在这一总部内,海外研发人员将向该总部汇报进展”。任峰表示,“我们将联动上下游企业,在浦东打造集生物信息采集分析、医药研发生产、临床诊断治疗的全周期生命科学和健康管理闭环生态平台。”
英矽智能即将启动的中国区科技总部,落户于浦发集团打造的浦发上城项目。作为浦东开发建设的主力军,浦发集团采用“房东+股东+场景”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与运营方式。具体而言,浦发集团不仅作为提供物理空间的房东,还通过投资成为入驻企业的股东,深入参与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并通过创造特定的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招商。
任峰透露,英矽智能还将与浦发集团携手,在浦东打造标杆性生命科学自动化实验室。“这是由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前期我们已经积累了两年实验室的经验,这次全新的实验室占地600-700平方米,将在原有的6大功能岛屿的基础上,引入AI智能体(AI agents),构建更顺畅的自动化实验流程,支持模型训练、生物学湿实验验证和适应症拓展研究。”作为合作方,浦发集团也将依托英矽智能打造的实验室平台和标杆性案例,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并设立产业基金给予扶持孵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司第三次启动IPO前,才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2025年3月,英矽智能宣布已完成由惠理集团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者名单中,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位列其中。
03
AIDD热潮席卷全球
上海“AI+医药”还有这些企业
英矽智能这样的AIDD公司所兴起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AI+医药”被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多次认证为“下一个黄金赛道”,他甚至表示,“人人都必须学会计算机的时代过去了,人类生物学才是未来”。
AI制药(AIDD,即AI drug discovery)是指运用能够生成新数据的能力的生成式AI(经培训后可根据输入数据生成新数据)算法,识别以往未被考虑过的疾病治疗靶点,并针对该等治疗靶点生成具有优化特性的新药物分子或生物制剂。
从技术原理来看,AIDD不仅能够辅助、优化传统制药的高通量筛选、生成设计环节,更是能做到“think out of the box”,为新药研发的技术路径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是继CADD后药物研发产业的又一次技术革新。资料显示,AIDD能节省20-30%临床前部分的开发成本并大幅缩短研发时间。
当前AIDD公司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提供软件平台服务为主的SaaS供应商,二是以开发内部管线为主的生物技术公司,还有一种是AI驱动的CRO(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策略要么偏AI,要么偏生物医药。
任峰曾表示,英矽智能的定位,是AI赋能的Biotech公司,不会做AI+CRO的服务,更希望双轮驱动,一部分是软件业务,更大一部分则是内部的资源管线,通过对外授权来完成商业化。
整体来看,在中国AI制药版图上,上海表现亮眼。根据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的一项统计,目前全市有34家企业涉及AI制药,共推进了51个临床前研究和14个临床试验项目,在全国占比分别高达60%和47%。“中国是未来生物医药发展的快速增长点,上海则是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任峰表示。
2021年10月,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三位院士倡议发起,吸引了AI+新药研发的上下游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包括从底层提供算法算力的平台性企业,以及终端需求方的医药研发企业。
目前,在上海除了英矽智能,在AI制药这条赛道上,有多家企业深耕这片蓝海,比如:
复星医药,公司位于上海普陀,在药物研发、医学影像、精准医疗等领域进行AI布局,提升研发效率,推动行业发展。在研发方面,和英矽智能、深势科技等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小分子创新药的开发;内部已上线基于全球领先基础大模型自研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
冰洲石生物科技,公司位于上海浦东软件园,创立于2015年,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AI)与高性能计算技术,提升药物筛选的精准性与效率。公司致力于构建算法平台,以推动新一代药物的快速研发。通过结合计算设计与生化验证的独特方法(hybrid-method),冰洲石生物科技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致力于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挑战。目前,公司已在美国和上海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网络,涵盖AI计算、生物、结构和化学等多个领域。
宇道生物,位于上海嘉定,成立于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张健教授创立,专注于难成药靶点的变构小分子药物开发;ALLOSTARTM平台是宇道生物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变构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
晶泰科技,其在上海浦东成立的上海智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数智实验室,经由人工智能设计生成的分子,将由机器人工作站进一步完成合成制造等流程。通过云端软件控制系统,研发人员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工作站和物流调度机器人,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一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荣获SAIL大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还将涌现更多AI制药的佼佼者,对此张通社将持续关注。
来源:张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