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可怕的共识:要想成为世界大国,首先要扳倒这一邻国的威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1:13 1

摘要:印度,一直以来都怀着一颗“大国梦”,他们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也处在世界前列,他们认为有了这些天然的优势,就能实现梦想。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印度,一直以来都怀着一颗“大国梦”,他们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也处在世界前列,他们认为有了这些天然的优势,就能实现梦想。

然而,印度精英阶层却有一个统一的共识:要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扳倒邻国这个最大的障碍。

那么,印度所说的这个邻国,究竟是谁呢?

时间来到2020年6月,喜马拉雅山脉的加勒万河谷寒风刺骨,夜色中,中印两国的士兵在这片荒凉的边境线上对峙。

石头和棍棒成了武器,冲突最终酿成数人伤亡的惨剧,而加勒万冲突,映照出印度精英阶层对中国的深深戒备。

2021年,日本媒体直接大胆:中国是印度崛起路上的头号障碍,声称中国通过西藏、新疆、南海和印度洋对印度形成了“战略包围”。

对印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论调在印度政界和智库中并非孤例,而是一种普遍的共识。

不用多想,印度的鹰派战略既是野心的投射,也埋下了地区不稳定的隐患。

《印度快报》时常刊文,指责中国,渲染“中国威胁”,以此来争取民意,扩大军费开支。

2023年,当中国发布新版标准地图,将阿鲁纳恰尔邦和阿克赛钦划入版图时,印度外交部立刻抗议,称这是“无理的领土主张”。

一时间,印度媒体群情激愤,社交平台上“抵制中国”的呼声此起彼伏。

这种情绪的根源不难追溯。

印度是那种记吃不记打的典型,1962年,他们不断挑衅中国人的底线,最终导致边境战争爆发,印度军队水平远不及我们,最终惨败。

本以为,那场战争能让印度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心有余悸,今后在在边境问题上就会消停,可现实告诉我们,印度没那么聪明。

如今,随着我们的经济崛起和全球影响力,印度感到更加焦虑,他们处处和我们作对,无时无刻不在防着我们。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的报告常提到,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五倍,军费开支更是印度的三倍有余。

因此,印度精英阶层相信,要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跨越中国这座“大山”。

于是,“中国包围印度”的叙事成了动员国内支持,凝聚民族主义情绪的利器。

但换个角度看,中国的立场清晰而坚定,中国的领土是一条红线,任何外部干涉都是对主权的挑衅。

南海和印度洋的行动则是为了维护贸易通道和能源安全,而非针对印度。

这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们也多次向外界表达善意,向来强调中印作为邻国,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意义。

然而,印度的戒备心理似乎让这些声音难以被听见。

2019年,东京的QUAD峰会会场,印度总理莫迪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领导人并肩而立,笑容自信。

这张照片被印度媒体反复转载,标题往往是“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崛起”。

QUAD(四方安全对话)几乎可以说是印度对抗中国的重要棋子,通过与美国深化军事合作,印度获得了先进武器和技术支持,比如“捕食者”无人机和“阿帕奇”直升机。

2023年,印度还加入了I2U2(印度、以色列、美国、阿联酋)经济联盟,试图在科技和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竞争。

但印度的野心不止于此。

莫迪政府提出了“东向行动”和“西向思考”的政策,试图在东南亚和中东扩大影响力。

比如,印度与越南、印尼加强了防务合作,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掺一脚,在中东,印度推动了“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摆明了要和中国较量一番。

与此同时,印度并未完全倒向西方。

2022年俄乌冲突后,印度顶住美国压力,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廉价石油,并维持与莫斯科的传统军购关系。

多边结盟的策略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如鱼得水,既能从西方获取资源,又不至于彻底疏远俄罗斯。

只可惜,他们的手段只是看似高明,其实暗藏风险巨大,印度在QUAD和I2U2中的角色更多是“跟随者”,而非主导者。

美国对印度的支持显然有条件,希望印度成为遏制中国的棋子,但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它不愿完全听命于华盛顿。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中国相比仍有差距,2024年,印度的高速铁路项目仍进展缓慢,而中国的高铁网络早已覆盖全国。

印度想通过结盟追赶中国,但这条路注定坎坷。

而我们的回应则显得低调而务实,至少我们从不排斥印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也欢迎印度作为创始成员国,格局一下就彰显出来了。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23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中印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携手推动全球南方的利益,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

可惜,印度的战略圈子里,这种声音往往被淹没在“中国威胁”的喧嚣中。

2023年,印度还在边境地区加速修建公路和哨所,试图改变现状。

除了陆地边境,海洋也是中印博弈的舞台,在南海,印度虽然不是直接相关方,却频频与美国、日本举行联合军演,态度嚣张蛮横。

在印度洋,印度更是雄心勃勃,过去十年,印度海军新增了数十艘舰艇,包括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

2023年,美国还在印度设立了新的军事维修中心,强化了印度在印度洋的地位。

这些动作显然是为了对抗中国在印度洋的港口项目,比如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

加勒万冲突后,中印举行了多轮军长级会谈,逐步撤军,试图让边境恢复平静。

在南海,中国坚持通过多边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

2024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说:“中印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我们希望通过对话化解误解。”

冷静的姿态,显然与印度国内的鹰派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印关系最终走向何方?如今加勒万河谷的风雪已经远去,但中印关系的阴霾尚未散尽。

印度的鹰派战略,背后是成为世界大国的雄心,也是对中国的复杂情绪。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间的对抗往往代价高昂。

20世纪的英德争霸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今天的亚洲不需要这样的悲剧重演。

值得庆幸的是,2024年,中印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在会晤期间双方释放了积极信号,边境谈判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中印是邻居,不是敌人,合作比对抗更能带来繁荣。

结语

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邀请包括印度在内的国家共同参与,试图为发展中国家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回想起来,中印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在反殖民斗争中相互支持。

今天,两国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拥有超过28亿人口的庞大市场。

如果中印能携手合作,亚洲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但如果印度继续沉迷于鹰派战略,试图通过对抗中国实现崛起,那不仅会让双边关系受损,也可能让整个地区陷入动荡。

地缘政治的棋局里,国家博弈固然重要,但普通人的福祉,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希望未来的中印关系,能少一些剑拔弩张,多一些握手言和。

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印媒:图谋共同对抗中国,印度多路出击大力拉拢多个南亚邻国

人民资讯——“中国是头号敌人”?万字报告披露印度挑衅的真实意图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