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的广告作业,为何一个被夸上天一个遭群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1 18:30 1

摘要:那天刷到两位奥运冠军的广告文案对比,我正端着半凉的咖啡坐在办公室飘窗。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业合作案例,却让我在键盘前足足发了十分钟呆——原来体育明星接广告,也能演绎出如此精彩的人性大戏。

那天刷到两位奥运冠军的广告文案对比,我正端着半凉的咖啡坐在办公室飘窗。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业合作案例,却让我在键盘前足足发了十分钟呆——原来体育明星接广告,也能演绎出如此精彩的人性大戏。

全红婵那篇成长日记,简直可以入选广告学教科书。她不仅详细描述了李宁如何帮助自己克服比赛恐惧,还特意提到要继续精进"水花消失术"。这哪里是商业文案?分明是给品牌方写了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就像学霸在考场,明明只需默写公式,偏要现场推导定理还附赠三种解法。

对比之下陈芋汐的"谢谢李宁",让人想起学生时代那些敷衍了事的寒暑假作业。这场景多像公司年会上,有人准备了三十分钟的述职PPT,有人上台就说了句"今年还行"。但最绝的是,这出戏的导演正是品牌方自己——他们给两位冠军布置了同样的命题作文。

这事让我想起手机行业的新品发布会。有些厂商能把骁龙芯片讲成拯救世界的黑科技,而有的只会照本宣科念参数表。全红婵显然深谙"用户体验"之道,她把品牌植入变成了个人成长史,让观众在感动中不知不觉吃下安利。这种操作,堪比乔布斯当年把MP3播放器说成"把一千首歌装进口袋"。

但细想之下,这背后的商业逻辑远比表面更残酷。品牌方可能给两人相同的brief,却收获完全不同的答卷。就像同样的食材,有人做出米其林大餐,有人只能煮泡面。这里暗藏着一个行业潜规则:顶级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不仅取决于金牌数量,更考验其内容创作能力。

记得某手机品牌曾花重金签下体育巨星,结果广告词只有"XX手机,牛!"。这种案例在广告界就像往西湖里扔石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反观全红婵的操作,简直是把商业合作玩成了沉浸式话剧——观众明知道是广告,却忍不住要鼓掌叫好。

不过最值得玩味的是公众反应。网友们自发为全红婵的"小作文"点赞,却鲜少有人苛责陈芋汐的简略。这种集体宽容背后,折射出大众对运动员的疼惜:只要你在赛场拼命,商业活动稍有瑕疵也无妨。就像父母看待孩子,学霸考满分自然欢喜,学渣及格也值得鼓励。

窗外的天色渐暗,我盯着电脑屏幕突然笑出声。这两位跳水公主可能没想到,她们在广告界的"水花消失术",竟引发了一场关于体育商业化的全民讨论。下次品牌方找运动员代言,或许该在合同里加条附加条款:需具备高考作文水平。

这场没有硝烟的文案大战,最终受益的恐怕不止李宁。它给所有品牌上了生动一课:找运动员代言不是买广告位,而是投资内容创作者。就像买股票不能只看财报,更要看企业讲故事的能力。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让人笑着看完的广告才是好广告。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