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大队长31岁英年早逝,政委88年授中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1 23:34 1

摘要:提及“铁道游击队”,不少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首广为人知的歌曲,又或是电影里飞车抓捕敌人的场景。不过今天咱们不探讨这些经过艺术创作的故事,而是来聊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也就是那些在抗日战火中奋勇拼搏的英雄们。

提及“铁道游击队”,不少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首广为人知的歌曲,又或是电影里飞车抓捕敌人的场景。不过今天咱们不探讨这些经过艺术创作的故事,而是来聊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也就是那些在抗日战火中奋勇拼搏的英雄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首任大队长洪振海,年仅31岁便英勇牺牲;而他们的政委郑惕,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于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铁道游击队都有哪些作为?

铁道游击队的诞生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连,那便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即我们熟知的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1940年,日军已占据华北大部分地区,山东也未能幸免。

由共产党带领的八路军于敌后开展游击作战,铁道游击队便是其中一股关键力量。他们有着清晰的目标:对敌人的运输线路予以破坏,牵制日军的行动,为正面战场缓解压力。

铁道游击队,其正式名称为“鲁南铁道大队”,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下令组建。该队伍在山东鲁南地区十分活跃,其主要任务是扰乱被日本鬼子掌控的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它连接着天津和浦口,对于日军而言,这可是运输兵力与粮草的关键通道。铁道游击队紧紧盯上了这条线路,他们炸掉铁轨、拦截火车、破坏桥梁,硬是把日军的后勤供应搅得一团糟。

这群人并非出身于正规军队,多数是当地的铁路工人、农民以及矿工。他们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清楚怎样借助铁路设施开展游击作战。

队伍初建之际,人员数量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至鼎盛阶段时,成员数量达到了约一百人。然而,别看人数不算众多,他们的战斗能力却不容小觑。他们开展行动时极为隐秘,如同鬼魅一般难以捉摸。日军给他们起了个“飞虎队”的称号,对他们是又恨又无奈,气得牙根直痒痒,却始终无法将其制服。

洪振海:31岁英勇捐躯的钢铁队长

洪振海于1910年出生在山东滕县(如今称作滕州市)羊庄镇大北塘村。他家境极为贫寒,他的父亲洪佳善是一名木匠,凭借手艺维持一家14口人的生计。洪振海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小名叫做“五行”。由于家庭实在无力供他读书,他在19岁时前往枣庄中兴煤炭公司做了矿工。

在矿山劳作绝非易事,特别是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之后,矿区沦为了鬼子搜刮资源的场所。工人们拼命干活,薪资却极其微薄,还时常遭受打骂。

洪振海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满是愤恨。彼时,中共地下党已在鲁南地区开展活动,他经由一名名为王福根的党员结识了抗日组织,旋即加入了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

洪振海作战时勇猛无畏,思维也十分敏捷,迅速从普通队员晋升为班长,之后又出任了三连一排的排长。他不仅自身作战英勇,还极擅长激励士气,带领战友们屡次圆满完成任务。

1938年10月,义勇队于枣庄小陈庄设立了一处秘密情报站,洪振海被派遣担任站长一职。他时常背着一个破旧的麻袋,佯装成捡煤渣的人,实则是在探查日军铁路沿线的情况。当时,情报站仅有寥寥数人,众人白天劳作,夜晚便聚在一起开会,商讨应对鬼子的办法。

1939年时,情报站的人员数量增多,达到了11人。他们开办了一家炭厂作为掩护,一边开展商业活动一边扩充团队规模。洪振海凭借自己在矿区积累的经验,将这支小队伍隐藏得十分隐秘,并且还吸引了许多满腔热血的青年加入。

1940年年初,八路军苏鲁支队相中了洪振海的本事,决定将情报站升级为“鲁南铁道大队”,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队长,政委为杜季伟。自此时起,铁道游击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洪振海也成了这支部队的核心人物。

洪振海率领队伍打的第一场硬仗令人大为惊叹。1940年11月,日军在鲁南展开大规模“扫荡”,根据地物资匮乏,甚至子弹都快告罄。洪振海按捺不住,带着13名队员去拦截日军的军火列车。

他们摸清了一趟列车途经枣庄的时刻,顶着密集枪弹爬上列车,先解决掉司机,掌控住火车,接着将车上二十余名鬼子守卫全部歼灭。此次行动获取了八万多元钱和一批枪支弹药,缓解了根据地的紧迫困境。

日军难以咽下这口怨气,特意派遣了一支名为“高岗特种作战小队”的部队去对付铁道游击队。然而,洪振海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一次伏击行动中,将这支小队打得溃不成军,高岗本人也被击毙,铁道游击队还缴获了三十多支枪以及两挺机枪。

另外还有一回,在1941年11月,日军把鲁南军区的被服厂炸毁了,致使战士们在冬天没有衣服可穿。洪振海再次带领手下拦截了一列运载布匹的火车,于沙沟卸下了两大车厢的布料。等鬼子追来的时候,他早已设下埋伏,将巡逻队打得狼狈不堪。经过这几场战斗,铁道游击队的名气彻底传播开来。

洪振海的果敢机智令日军痛恨不已。1941年12月的一个深夜,日军召集了1000多名伪军,悄然摸至铁道游击队的驻地黄埠庄发动突袭。那晚,敌人气势汹汹,枪声响起,洪振海马上组织人员突围。

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洪振海亲自负责断后,为队员们的撤离提供掩护。他登上一堵土墙,打算占据高处再战斗一会儿,不料被敌人察觉,三挺机枪一同射击,密集的子弹如骤雨般倾泻而来。洪振海不幸身中多弹,当场殉国,年仅三十一岁。

洪振海牺牲了,但铁道游击队并未解散。他的离世让队员们更加义无反顾地与鬼子展开斗争。之后,鲁南军区政治部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这可看作是对他虽短暂却璀璨一生的认可。

郑惕:由游击队员成长为共和国中将

郑惕于1923年12月在山东临沂出生。他家境并不宽裕,他的父亲郑家宁是一名鞋匠,靠修补鞋子维持生计,养育着三个孩子。郑惕年幼时母亲便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落在父亲一人肩上。然而,郑家宁并非普通之人,他不仅是个手艺人,还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他家常常被地下党用作联络点。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惕自幼便对日本鬼子心怀恨意。1938年春季,日军侵入临沂,肆意烧杀抢掠。年仅15岁的郑惕对此景象忍无可忍,悄悄前往八路军招募处报名参军。彼时的他身形瘦弱,好似一根竹竿,招募人员见他年纪尚小,不太想收留他。然而,他倔强地昂着头,说道:“我年龄小,但抗击鬼子的决心可不小!”最终,他凭借着满腔的热血成功留了下来。

郑惕在军队中发展得十分出色,作战时英勇无畏,而且极擅长宣传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百姓讲述抗日的道理。1939年,组织安排他到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在学校期间他也没懈怠,带领小队开展反“扫荡”战斗,因表现优异被提拔为班长。

1941年,鲁南地区抗战局势严峻,郑惕被调往铁道大队担任副政委,不久后便升任政委。彼时他年仅20岁,然而工作起来十分认真负责。他走遍各个村庄,发动老百姓给予游击队支持,还召集队员开展学习会议,阐述抗日的重要意义,让队伍团结一心。

有了郑惕加入,铁道游击队不仅作战能力强,还更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基础愈发稳固。他和洪振海搭伙时,一个负责对外事务,一个专注内部事务,彼此配合十分融洽。洪振海牺牲后,郑惕承担起更多责任,带领队伍持续与日军展开周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郑惕作为铁道游击队的代表,与日军展开谈判。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迫使临城的一千多名鬼子缴械投降。彼时,年仅22岁的他,已然成为了一位能够独立承担重任的领导者。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铁道游击队宣告解散,郑惕选择留在人民解放军队伍中。1949年,他参与解放临沂的战役,在指挥部队攻打城池时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山东海防公安局副局长一职,深入沿海各个村庄开展治安工作,对民兵队伍进行整顿,工作开展得十分出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郑惕奔赴朝鲜前线,承担炮兵以及侦察情报方面的工作,多次深入敌人后方探查情况。回国之后,他又投身到军事科技领域,开展导弹研制工作。

在1982年,他担任了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一职,主要负责科技与后勤方面的工作,还带领团队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到了1988年,他获授中将军衔,这也算是对他几十年付出的一种肯定。

1993年,郑惕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未赋闲在家,而是接着投身公益事业,还担任了顾问一职。2002年9月14日,他因患病在北京与世长辞,离世时79岁。

为何铁道游击队如此关键?

在铁道游击队极为活跃的那几年间,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截至1940年,日军已然掌控了华北的铁路网络。

津浦铁路对他们而言极其重要,粮食、武器以及兵力的运输全仰仗这条线路。铁道游击队一旦行动,炸毁铁路,截获物资,日军的计划便会落空。

共产党于敌后开展游击作战,凭借的正是“麻雀战术”,不与敌方正面硬刚,却能将其拖垮。铁道游击队堪称这一战略中的利刃,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为全国抗战贡献着力量。

铁道游击队的事迹,后来被搬上荧幕、写入小说,成了人尽皆知的传奇。然而真实的他们,比这些作品所展现的还要厉害。洪振海年仅31岁便离世,郑惕却活到79岁高龄,一个生命短暂,一个寿命长久,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为抗战和新中国的建立竭尽全力。

除了这两人之外,铁道游击队中还有众多默默奉献的队员,他们的姓名未被留存,但功绩丝毫不逊色。他们的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抗争历史的一部分。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