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巩固经济特区地位神器:宝安机场和深圳北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1:49 1

摘要:后者是全国最高效的高铁站之一,仅用11台20线,就实现1.16亿旅客发送;

宝安机场和深圳北站有何特别之处?

相信去过深圳的小伙伴,对这两个交通枢纽不会陌生;

前者是全国最高效的机场之一,仅用两条跑道,就实现6147万旅客吞吐量;

后者是全国最高效的高铁站之一,仅用11台20线,就实现1.16亿旅客发送;

不过从这也能看得出,交通是深圳一大短板。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一座机场来开展对外业务。

不过机场选址却不顺利,备选方案从最初18个砍到最后3个:

后海湾优势是离香港近,缺点是限制城市发展;

羊台山优势是不用填海,但需要安置周边居民;

最终地域开阔、净空条件良好、噪声影响较小的黄田成为机场唯一选址。

经过不到三年的建设(1988-1991年),1991年深圳黄田机场正式通航,拥有一条3600米跑道以及配套设施。

通航第二年(1992年),深圳黄田机场旅客吞吐量就达到166万人次,是全国旅客量增长最快的机场。

2001年深圳黄田国际机场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截止2024年,宝安机场已建成第一、第二跑道,T3航站楼、卫星厅以及东货运区、南货运区。

第二跑道长3800米,于2011年投入使用。

T3航站楼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0万吨,于2013年投入使用。

卫星厅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2200万人次,于2021年投入使用。

2020年宝安机场第三跑道开工(长3600米),预计2025年底投入使用,届时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

但如果按照三年新增1000万人次估算,到2030年宝安机场旅客吞吐量能力将达到饱和。

为此宝安机场计划加快推进T1、T2航站楼规划建设。

T1航站楼位于第一跑道东侧,即原来的AB航站楼位置,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

将与机场东高铁站、机场东地铁站组成深圳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

T2航站楼位于卫星厅北侧,即原规划的T4航站楼位置,设计年旅客吞吐量3100万人次。

这就是宝安机场“3+3+1”格局,即三个航站楼、三条跑道和一个卫星厅。预计到2035年,深圳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1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350万吨以上。

也就是说,宝安机场用三条跑道,干了广州白云机场五条跑道的工作量,效率可见一斑。

然而,就算宝安机场还能再填海建第四跑道,那效果也不如双机场;

深圳土地有限,如果要打造双机场,只能寄希望于惠州;

惠州平潭机场适合打造千万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

深圳北站位于龙华区,距离市中心只有8公里,是全国最便捷的高铁站之一。

在深圳北站建成之前(2011年),深圳一直处于国家铁路网末端,是典型的大城小站。

深圳靠规模仅为4台8线的深圳站,硬是发送了2230万人次旅客量(2010年)。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深圳提出了建设第二铁路客运站的设想;

2003年新深圳站选址最终定在龙华二线扩展区内。

2007年新深圳站正式开工建设,并于第二年更名为深圳北站。

2011年深圳北站随广深港高铁(广深段)开通投入使用,站台规模为11台20线。

2013年杭深铁路接入深圳北站,2018年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深港段),2021年赣深高铁接入深圳北站。

2024年深圳北站只用了三条高铁,就实现了1.16亿旅客发送,效率可见一斑。

然而,就算深圳北站效率再怎么高,规模也只有11台20线。

好在高铁站没有机场费土地,深圳得以把西丽站升级为高铁站,设计规模为13台25线,

计划引入深江铁路、深珠城际、深汕高铁等高铁。

深圳交通只用了十年时间(2011-2020年),就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宝安机场和深圳北站可谓功不可没。

接下来十五年(2021-2035年),深圳将继续扩建宝安机场、新建西丽高铁站,打造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来源:全景历史地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