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晖普照,桃李竞秀。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喜迎七周年院庆,以花神庙碑文 “一草一木,胥出神功”为灵感创作出的宣传海报,格外引人注目。这张海报的创作者就是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24级博士生兼“海报设计师”孙誉绮。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用PS映射理论的色彩
用AI描摹知识的剪影
她听到了文字和图像在“说话”
红陶片上的剑拔弩张在图层里复活
海子的愿望长成了风和麦穗的形状
未被言明的注解在画板上显像
学术与艺术析出破茧的微光
左手握着严谨的论文数据
右手玩转创意的视觉魔法
她掌握着神奇的“思想显影术”
每一张海报,都是一帧思想的底片
来自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
24级博士生兼“海报设计师”孙誉绮
在点线面的路径联集中
渲染出北大学术的美美与共
↓↓↓孙誉绮设计的海报↓↓↓
春晖普照,桃李竞秀。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喜迎七周年院庆,以花神庙碑文 “一草一木,胥出神功”为灵感创作出的宣传海报,格外引人注目。这张海报的创作者就是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24级博士生兼“海报设计师”孙誉绮。
01
缘起:一张海报的邀请
两年前的夏天,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孙誉绮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区研院)与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法意”暑期学校。“在一次餐叙闲聊时,我提到自己喜欢设计海报,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爱好很快被老师记在心里。”不久后,孙誉绮收到了第一份设计委托——为“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的第三讲《古典现实主义与大国竞争》制作海报。
“有朋”之名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寓意中外思想交流与文明互鉴。“这场讲座探讨的是古典现实主义在大国竞争时代的意义,主张审慎应成为政治领导者的核心美德”。于是,孙誉绮选取古希腊黑绘风格的陶瓶图案作为主视觉,“众神与英雄的剪影在红陶底色上徐徐铺展,记述了古典时代对美德和高尚的追求。”这是孙誉绮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区研院的公众号上,也是她与这片学术沃土结缘的第一颗种子。
02
“海报设计师”的成长记
孙誉绮的硕士专业是教育技术学,受导师郭文茗老师的影响,她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又参加了章永乐老师的“半渡读书会”,还旁听了《公法与思想史》《全球传播与发展传播》等课程。而且随着海报设计的“轻车熟路”, 区研院的公众号也成了她的知识花园。这些跨学科的讲座让孙誉绮逐渐意识到,区域国别研究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全球视野,更在于它鼓励多元背景的学者共同探索复杂问题。在博士申请季来临之际,她便下定决心,申请加入区域国别研究院这个大家庭。“尽管我的学术方向经历了较大调整,但研究院对在地化的区域国别研究、政治经济理论深耕、多元视角的包容能够给我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于是我最终下定决心报考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在科研之余,设计海报会令我感觉非常放松非常开心。”在硕士期间,孙誉绮在教育学院承担了很多海报设计工作,“最激动的还是老师的新书采用了我的封面设计”。
无论是设计还是研究,都需要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捕捉灵感。“我会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关注很多设计公众号,积累一些海报设计风格、配色、排版。” 关注知名设计师的作品、解析国内外博物馆展览海报是她的日常。孙誉绮还很喜欢画画、看展,每到一个地方旅行一定会留上一天的时间给博物馆。
观看毕加索画展、临摹法海寺壁画作品
03
在思想碰撞中扎根
去年,孙誉绮的身份从区研院的“外包设计师”转变为“自家博士生”,在紧锣密鼓、倚马可待的学术生活中,海报设计工作常常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修改后的海报不仅生动了许多,更能感受到老师们有趣的灵魂!”
在设计《理解“全球南方”:来自拉丁美洲的视角》的海报时,讲座的主持人、她的导师章永乐老师给了令她“眼前一亮”的建议:“如果增加一只来自北美的白头鹰的翅膀,就更能说明拉丁美洲所处的困境了”;设计《悬而未决的全球化与其合法性的未来》研讨会海报时,章永乐老师建议给地球上的大西洋加一道裂缝——这正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面临的合法性质疑。
区研院的海报工作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外交”场域。在为印度尼西亚央行高级副行长德斯特莉·达玛杨蒂(Destry Damayanti)主讲的“临湖智库国际讲坛”暨“有朋| 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18讲制作海报时,正当她为找不到合适的背景发愁的时候,讲座的筹办人翟崑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演讲者是曾印尼网球国手”,于是网球元素就成了这张海报的“点睛之笔”。“就像‘有朋’这一系列名一样,我希望通过每一处细节的诚意,让每一位演讲者都感受到——我们不仅愿意了解他们的过去、欢迎他们的到来,更期待与他们共同书写未来的合作篇章。”
04
跨界方法论:创作流程大揭秘
设计赋予思想以生动的视觉语言,而学术则让创意获得思想的深度与重量。设计一张海报需要根据讲座摘要凝练核心概念、寻找视觉表达符号、根据已有材料设计版式,孙誉绮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学术研究中的问题界定、文献梳理以及框架搭建。这样一来,海报设计就与学术研究变成了“一码事”。有些讲座涉及明确的国别、人物作主体,素材“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有些讲座关注抽象的理论概念,她就会开启“思想的狩猎模式”——如同猎人在知识的密林中追寻灵感猎物的踪迹,发挥想象力,将错综复杂的理论脉络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叙事,让大家看到海报能“懂得都懂”、会心一笑,从而兴致勃勃地点开报名链接。
“
“设计学术海报首先要理解这场讲座的‘调性’和关键内容。区域国别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讲座的主题非常丰富多元,因此对我做设计而言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可以尝试的风格也有很多。”
在设计讲座《欧洲的未来和中国的过去》的海报时,由于主讲人来自意大利,孙誉绮特意选用了意大利未来主义核心人物维吉里奥·马奇(Virgilio Marchi)的建筑设计作品作为海报的主视觉,背景使用吴冠中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乡房屋作品,寥寥几笔勾勒中国传统建筑参差错落之美,同时与前景形成对比融合。
《区域国别研究与历史社会学》梳理了区域研究的历史渊源,探讨了历史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如何推动各个地区的总体性趋势和多样性发展。于是她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条奔涌的、由世界人民托起的长河;地球如明月般从长河上升起,蓬勃发展的区域国别学也同样需要史观的托举与奠基。
05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从邀请全球顶尖学者,沟通讲座内容,整理需求文档,到制作推送、海报,撰写新闻稿和纪要,区研院的每一场讲座都是环环相扣、群策群力的。“如果讲座的报名人数超出预期,行政老师则会协调更换场地,我再配合调整海报上的地址信息。” 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恰是学术薪火相传的“润物无声”,让区研院的每一场活动都成为思想交流的精品。
前些天,孙誉绮刚刚完成了她为“有朋”系列讲座制作的第50期海报。“过去两年,我设计过两届植树节海报、两年的新年贺卡,还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前沿问题’课堂创作了15张系列海报。而每一场讲座、每一节课程的成功,都离不开师生团队的默契配合。”
“最喜欢的当然是最近新做的七周年宣传图。”接到院庆海报的设计任务时,孙誉绮正从宿舍去图书馆的路上路过五彩斑斓的小院,4月的燕南园66号院经过年复一年的耕耘,正是鲜花满园。“植树节时大家埋下的种球们都冒出了新芽,每天观察都能发现新惊喜。”孙誉绮便决定用一颗开满鲜花的地球来为小院庆生。
“左侧草木葱茏的地球,象征着区研院师生在世界“田野”间深耕细作,种下希望,收获喜悦;右侧是一双双相互托举的手和一本本化作飞鸟的书,象征着代代学人以知识为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设计是思想的绽放,学术是创意的根基。冀望他年回望,这片我们共同浇灌的学术园圃,已是“嘉树成蹊,繁花照眼”。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