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方嘉木也,这片穿越五千年的绿叶仍继续着它的传奇;庐山,人文圣山也,这座飞峙长江边的大山是多少人的“精神补给站”。“匡庐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庐山云雾茶是庐山的瑰宝,它沐着庐山云,吹着鄱湖风,饮着山泉水生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济价值。作为庐
茶,南方嘉木也,这片穿越五千年的绿叶仍继续着它的传奇;庐山,人文圣山也,这座飞峙长江边的大山是多少人的“精神补给站”。“匡庐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庐山云雾茶是庐山的瑰宝,它沐着庐山云,吹着鄱湖风,饮着山泉水生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济价值。作为庐山云雾茶的核心产区,在濂溪这片土地上,茶叶产业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它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
消费市场不断演变的当下,年轻人的态度、认知、创新等对茶产业发展走向产生着愈发关键的影响。茶,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底蕴的传统饮品,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年轻人成长于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他们的生活节奏、价值观念都与过往世代有着显著差异。传统茶行业若想在新时代实现持续繁荣,深入探究年轻人对茶饮、茶道、茶产业、茶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以及思索茶产业契合年轻群体需求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现以濂溪区茶产业发展中撷取的四个场景来展现庐山脚下的青年一代的传承与创新。
一张“新锐先锋奖”的意义
2024年濂溪区茶叶协会的年终总结会上颁发了一个新立奖项——“新锐先锋奖”,获奖人有陈乔风、朱玲玲、汪洋等人,平均年龄28岁,当几位年轻人走上领奖台,手捧奖牌时,台下涌出潮水般的掌声,老茶企人感慨万分,纷纷表示,年轻人选择回归家乡并爱上庐山云雾茶,争先为家乡的茶产业出力,真是太好了!是啊,一张新锐先锋奖,浓缩了山区多少茶农的期望和茶企的期许。濂溪区茶叶协会会长孔令健说,此次特设立新锐先锋奖强调对年轻人创新精神的表彰,鼓励获奖者在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文化等方面勇敢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颖观点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激发更多人投身创新,推动茶行业不断发展。同时,新锐奖也肯定了获奖者的进取心,激励年轻人在激烈竞争中勇于迎难而上,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成为行业佼佼者。
图为“新锐先锋奖”的颁奖现场。此奖旨在鼓励年轻人投身庐山云雾茶事业,展现勇于创新、努力拼搏的干事动能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获奖者之一陈乔风。陈乔风出生于 1999 年 2 月,籍贯江西九江,其家族世居庐山东麓,为茶农世家。自幼,母亲乔平作为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便引领他迈进制茶领域,开启了他与茶叶的缘分。庐山东麓,山水旖旎,云雾氤氲,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高品质茶叶,也让陈乔风自幼便对茶叶满怀热忱,于心底植下热爱的种子。自那时起,陈乔风便立下远大志向,决心传承这份满载家乡风情的茶叶事业,助力庐山云雾茶蓬勃发展,为其书写更为绚丽的篇章。
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不断突破技艺边界:2022年江西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初露锋芒,2023年九江庐山云雾茶杯赛事再展风采,2024年更在全国茶叶加工工竞赛中跻身三甲。每一次赛事都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的对话,青石茶灶前沉淀的世家底蕴,在标准化赛场绽放出新的光彩。他所制作的庐山云雾茶,凭借卓越品质,多次赢得评委与观众一致赞誉与高度认可。通过经常性地参与赛事与交流活动,陈乔风不仅大幅提升自身技艺水准,还结识众多志同道合茶友与行业专家,为庐山云雾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新思路。
凭借对茶叶事业的满腔热忱、不懈追求,2023 年,陈乔风成功入选江西农大江西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 项目学员名单。这一殊荣既是对他个人能力与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付出努力的认可。作为 “头雁” 项目学员,陈乔风深感责任重大,将勇挑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茶叶产业发展重担,倾尽心力贡献力量。
图为陈乔风在作杀青环节指导,指尖与铁锅共舞,高温中演绎毫厘艺术
一群禅意青年的茶智慧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苏轼
在庐山莲花洞濂溪河畔有这样一群“诗意的栖居”年轻人,他们依河而居,饮茶清谈;他们工作在城市网络,生活在山林农居。此时,茶不止于是解渴的饮品,也不仅是传统的茶文化,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青年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生活美学的新理解和新需求,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值春雨骤歇,云出于谷,年青人三三两两闲坐棚下,茶壶正温,分享一壶好茶,这是当下最独特的饮茶体验,当代年轻人更注重茶的故事性与场景化。
庐山莲花峰涌出的山泉水清冽甘甜,煮沸后冲泡茶叶,很好地将手工庐山云雾茶的醇香释放出来。许超喜欢用陶壶闷泡庐山云雾茶,对此,他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作为一位古建筑绘图师,他非常喜欢云雾茶的茶汤浓烈,庐山云雾茶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耐泡便是其中之一。经过闷泡后释放出的木香深深地吸引着他。饮茶,许超有自己的喝法,庐山云雾茶一日三杯足矣,杯杯浓厚醇香,盏盏渐入佳境,每天一壶茶伴他完成繁复的绘图工作。真正的效率,源于心无杂念的沉浸状态,一杯好茶便能达到。
图为年轻人们在露营时用便携茶具煮茶,将饮茶融入生活美学
邓毛与他又有不同,近年来执迷于香道的他,更喜欢将禅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每天抽出时间薰香、品茶,帮助自己静心宁神,达到心灵的清净和宁静。庐山云雾茶历史底蕴深厚,早在汉代,庐山地区就有茶叶种植,更经慧远禅师引入寺院中种植,作为日常饮品和修禅用茶,慧远禅师曾言:“饮茶犹如禅修,茶禅如同一味 ”,这就赋予了庐山云雾茶“禅”意内涵。小邓并不是独行者,当代青年通过禅茶学习如何静心、培养气质,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已形成自己的圈子。小邓发现禅茶不仅是一种放松和冥想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当薰香的气味袅袅升腾盘旋,时或饮一杯喜欢的庐山云雾茶,茶香清浅,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的是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濂溪河水潺潺而去,又有山间雾霭徐徐升起,生活在庐山的年轻人们,看惯流水浮云、花开花落,慢慢地生活的答案已经有了,在专注当下的“一杯茶时间”中。
当传统茶遇上现代社交理念,一场关于茶与人关系的创新实验正在展开。心理学中的“在场理论”指出,高质量的互动需要“身心同在”。就像泡茶时水温、手法需与茶叶特性匹配,人际交往也需“精准共情”。庐山脚下的禅意青年们正在以泡茶、饮茶的方式,在一方茶席中交友会客,这让他们精准地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年轻人最爱的“有效社交”。还应看到的是,尽管认知度高,真正将茶融入日常饮品选择的年轻人占比却相对较低,反映出认知与实际消费行为之间存在脱节。当代年轻人对茶有着新的需求,趋势为消费方式多元化、注重健康养生、社交属性凸显,了解与走近他们对庐山云雾茶的发展意义非凡。
年轻人对于庐山云雾茶的喜欢不止步于品饮,他们还伏下身子,投身庐山云雾茶的制作,力求在工艺上贴近古法又有新意。
经过两天一夜的制作,一凡得到了二斤庐山云雾茶红茶——“悠庐云红”。
到了制茶季,周末时间,一凡就会到附近的山里从乡村阿姨手里收茶青,茶青都是村里的阿姨从庐山各个峰涧采得的,阿姨们叫它“钻林茶”,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山林里弯腰弓背采集,也就是庐山云雾茶群体种母本茶,母本茶通过种子繁殖,体现出的是峰峰不同、涧涧不一,叶片各式各样,长短不齐、颜色不同、内质各异。一凡对庐山云雾茶群体种母本情有独衷,他钻研制茶近十年,将庐山云雾茶制成红茶,为此得到了更多的茶的可能性。从他的角度来说,好的茶即是要茶水相融、香在水中。说来简单,达到不易。为了要让茶去除青草味、苦涩味并充分发酵成熟,得到果香、蜜甜,这条路他走了十年,制作了上百款庐山各山场不同的庐山云雾红茶。庐山的很多山峰林涧,这都是一个个不同山场,每一处山场有独特的“场气”,就是小环境,有的产区冰川石叠垒,有的产区松林茂盛,有的产区山泉潺潺……不同的山土、雾气、光照等自然条件孕育出茶叶的不同内质。这也使得制作半野生生态茶比制作园茶更复杂更考验技术和心性,原料不同,制作手法不同,得到的茶每一批也各有特色。茶叶制作中,绿茶从摊凉、杀青、揉捻、理条、提毫、烘干,红茶从萎凋、揉捻、发酵、烘干,需要精巧的工艺、长年经验和基于茶本身的思考,和人生一样,需要磨砺和沉淀,给成长留足时间。
图为一凡在茶园采摘茶青
如何得到一杯好喝的茶,这是一凡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在他而言,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做茶不如说是“茶作”,他说,每一位爱庐山云雾茶的年轻人既是传承者亦是革新者,在山中,在这里,得到的不止是茶饮,也是一份经由爱山之心、爱茶之情转变出的云之意、山之味、水之韵。
图为一凡收集整理的庐山群体种茶青,可以看出庐山云雾茶形似兰花,色泽翠绿
图为一凡收集整理的庐山半野化茶青,叶片娇嫩,色泽碧绿
一位“茶三代”的茶之旅
2025年3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位于庐山脚下赛阳镇的庐岚茶业智能化生产车间炒制出了第一批庐山云雾茶。这是濂溪区第一家以智能化生产工艺,为庐山云雾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茶产业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茶企。
在庐岚茶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配备全流程数字化制茶生产线。AI智能分拣系统精准分级茶叶,数控揉捻设备实时调控力度参数,实现动态化精准揉捻。整个车间干净整洁、高效高能,科技赋能传统茶产业的革新力量尽显无遗。
图为庐岚茶业总经理孔德高在检查庐山云雾茶茶青品质
庐岚茶业总经理孔德高是一位茶三代,早在爷爷辈开始就从事茶叶种植,从小耳濡目染,对庐山云雾茶有着不解的情缘。与父辈不同,他更热衷于把先进的理念和当代科技引进应用到茶产业当中。
九江濂溪区作为庐山云雾茶的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万亩,订单基地5.15万亩,年产优质茶超500吨,综合产值达3.2亿元。然而,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濂溪区茶产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是“小、散、乱”制约生产效率提升。 区内茶叶制作厂房及小型制茶机虽多,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管理乱的现象,特别是在茶叶高产的四、五月份,制茶时间滞后、干茶生产标准不一等问题突出。这种“小、散、乱”的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的提升,亟需通过集约化生产提高效率和品质。二是“产、销、研”脱节影响品牌竞争力。庐山云雾茶品牌历史悠久,但目前市场定位不够清晰,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等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亟需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孔德高思索了很久,如何破解茶叶加工的瓶颈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在2024年,他创办了庐岚茶业,在庐山云雾茶产区,借助科技赋能参与到茶产业中来,辐射周边。对此,孔德高的姑姑孔令琴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认为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并且做茶四十余年,用她的话说就是——“现成的东西都有,还要劳么事?”面对姑姑的疑问,孔德高耐心讲解,并把她带到位于濂溪区赛阳镇的智能化工厂,面对一排排生产流水线,一块块电子操控台,一行行数据显示,她有些茫然无措,数字化生产带给了老茶叶加工者极大的考验。面对这些,他们亟需更新观念,加快学习操作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的一整套技术。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孔令琴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了,现在她正以多年制茶经验辅助数字化智能生产,以期生产出既有高品质又有传统滋味的庐山云雾茶。
工厂不但要有智能化加工线,还要有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思维。孔德高更侧重于运用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茶叶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视频和生动有趣的文案,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传统茶产业,扩大茶叶的市场份额。
留给孔德高的考验还有很多,比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要持续关注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智能化设备与传统制茶工艺的结合方式。他说,以后的路还很长,也要克服很多困难,将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茶叶生产过程进行更精准的控制和优化;探索新的制茶工艺和设备应用,开发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茶叶产品。
一场茶会引发的文化效应
“现在让我们一起‘悠然见南山’,体验一段悠闲时光……我们来自江西九江,更确切地说,我们从山中来。那座山是苏东坡眼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是李白笔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那座山,是白居易喜爱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那座山,这就是庐山。庐山是从前的匡庐,更是当代的悠庐,‘恋恋庐山,悠悠茶香’,今天让我们坐在一起,享受片刻悠闲自在,品一杯庐山云雾茶,今天这一刻,是你我与茶香的悠然相遇……”茶艺师的娓娓道来,茶会上的茶友们手捧香茗,沉浸在安然自在之中。以上场景时值2024年11月8日,九江市濂溪区茶叶协会一行受邀参加婺源皇菊茶文化节十周年活动主办的一场主题茶会。作为参展方,濂溪区茶叶协会在晓起皇菊文化节十周年活动中,与濂溪区茶艺师协会的年轻茶艺师们精心策划主持了主题为“茶菊悠境——庐山云雾茶与晓起皇菊的悠然相遇”系列茶活动,在庐山云雾茶品茗会上,以“悠”文化、“悠”理念、“悠”体验为主旨,布置展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悠然相遇”品茗茶会。
庐山云雾茶会上的创意茶艺表演、古琴曲演奏、花道演示等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一位来自武汉的朋友还特意拍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盛赞主题茶会营造出的茶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人惊喜的是茅盾奖获得者王旭峰老师带来了她的学生,以现场教学方式参加了活动。在庐山云雾茶品茗会上,王旭烽教授向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的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庐山云雾茶,就庐山云雾茶的茶叶特点、非遗制作工艺、香气及泡法等进行了现场授课和品茗分享,一杯杯香茗在同学们之间传递,大家纷纷夸赞庐山云雾茶香气独特、滋味芬芳,对庐山云雾茶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活动中,濂溪区茶叶协会结合热点、传承非遗、传播品牌,通过讲解、品茗、布景、文化访谈、技术交流等形式,充分展示出庐山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濂溪区茶人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的实干精神,为今后庐山云雾茶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茅盾奖获得者王旭烽老师与九江市茶叶协会会长胡卫东进行交流
图为王旭峰老师与学生们在茶会现场合影
当茶与年轻人悠然相遇,当茶产业成功契合年轻群体需求,不仅能为自身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可持续繁荣,还能促使茶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推动茶产业在多元文化交融、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庐山云雾茶的未来,正被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重新塑造。他们或传承技艺,或革新工艺,或引领消费风尚,或推动产业升级,或传播茶道文化。当古老的茶香与青春的智慧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更是庐山云雾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希望。拥抱变化,理解青年,并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投身其中,无疑是庐山云雾茶产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茶,从未老去;山,只此青绿。今天,我们作为茶人,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对个性化与创新的追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茶产业中来,实为妙事一桩也。
注 | 文中部分文字材料由九江濂溪区茶叶协会提供
文 | 孔令健 李婺
审核 编辑 | 赣茶融媒体
来源:向世界推介江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