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门海通禅师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海通禅师本名清莲,出生于唐代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他自幼出家,师从高僧慧净法师学习佛法,并在24岁时云游四方,最终来到四川嘉州凌云山修行。他在凌云山结茅为僧,因目睹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水患频发,决心修建
沙门海通禅师像
海师洞
沙门海通禅师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海通禅师本名清莲,出生于唐代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他自幼出家,师从高僧慧净法师学习佛法,并在24岁时云游四方,最终来到四川嘉州凌云山修行。他在凌云山结茅为僧,因目睹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水患频发,决心修建一尊弥勒佛像以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海通禅师看到江水湍急,常有船只被冲毁,人畜溺亡,因此萌生了凿刻佛像的想法。他认为佛像具有慈悲之心,能够通过佛法的力量减缓水势,保护百姓安全。他四处化缘,历经20余年筹集资金,并亲自参与工程的初期建设。然而,在开元十八年(730年),海通禅师去世,大佛尚未完全竣工。
乐山大佛
海通禅师去世后,四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等人继续主持工程,完成了大佛的上半身及下半身的雕刻工作。整个工程耗时近90年,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最终竣工。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观佛脚栈道
千年数不清游人用手指抠出来的小洞
来源:装饰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