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十五五”丨访上海市政协委员王德忠:着力提升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4:01 1

摘要:“‘十五五’时期是国家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加快建成‘五个中心’、深化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上海市政协社会科学界召集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德忠表示。着眼未来五年,针对如何着力提升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五五’时期是国家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加快建成‘五个中心’、深化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上海市政协社会科学界召集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德忠表示。着眼未来五年,针对如何着力提升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这一议题,王德忠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上海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五个中心”建设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多元共治”为路径,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效能导向,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三企两新党建工作机制、社会工作人才机制等推动首创性改革,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推动超大城市社会的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强大社会动力和制度保障。

记者:在您看来,“十五五”时期,推动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王德忠:我认为,紧密结合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的新变化,改革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模式,确保公共服务的科学性、可及性、公平性,精细化满足多元多层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是“十五五”时期推动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我建议,未来五年,上海要着力推进精细化公共服务与人口结构适配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举措包括:

深度实施“实有人口动态配置”策略。根据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国际化、跨域化流动等变动趋势,持续推行按实际居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公共服务配置及重组调整,提高公共服务与空间人口分布及需求的适配度,实现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加精准满足各类群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实施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2.0 版。进一步加强以区级为主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加快建立集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为一体的“多圈合一”新体系,形成“评估准备-规划编制-实施保障”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模式,以更丰盛的近距服务配置,包容超大城市复杂社会需求,从而适应全年龄段人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圈服务提升。

全面推进实施“五大新城服务能级提升”工程。提升新城TOD综合体建设,集成并提升商业、办公、文化等多元服务能级,持续提升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程度。在临港新片区建设 “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文化中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记者:未来五年,上海如何在“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上寻求新的突破?

王德忠: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着力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规范化、实效性

2023年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走向党委统筹领导、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十五五”时期,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部社会治理职能和作用的第一个五年,上海要在现有治理经验基础上,围绕社会工作部的核心职能,以全面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社会治理基础制度为抓手,在“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上寻求新的突破,形成更高水平、更有实效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破解社会治理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具体举措包括:

首先要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化党建和“多格合一”,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融合力。在进一步完善形态建设、扩大组织覆盖的基础上,要更加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功能建设,聚焦街区、楼宇、商圈、市场等复合性区域,深化党群服务阵地功能融合,加强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强化政治功能,集成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文体等综合功能,加强开展议事协商、培训基层治理骨干等治理功能,全面打造党建工作和主责主业融合、多方资源联动融合共享的现代融合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全方位释放基层社会活力。“十五五”时期,上海要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围绕社会服务需求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碰到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更加注重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治理等基层自治体系建设及减负增能增效工作,动员整合民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多元社会力量,有序高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社会化治理激发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并克服社会过度行政化治理的缺陷。

还要探索建立“三企两新”新兴领域的党建制度体系及实施路径,切实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面向“两企三新”,探索从企业到生态、从平台到网点、从发现到纳管、从企业到行业,提升全覆盖工作的质效。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面向认同的需求,推动双向赋能、双向融入,面向发展的需求,推动技能提升、职业转型。

同时,要拓展加强社会工作领域人才体系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与队伍保障。建议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新版《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上海社会工作领域人才“十五五”专项规划,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统筹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社会组织领军人才、优秀志愿者、社区规划师、老年陪诊人员、育儿师等多元人才力量建设,打造多支适应超大城市社会发展及需求相适应的社会领域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在未来五年推动新技术更好赋能社会治理?

王德忠:“十五五”时期,要着力推动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同频共治,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社会的安全韧性水平。

大家都能感受到,未来五年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科技全面深度深入各行各业和普通家庭的关键时期。而上海作为数字经济和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网络用户高度集聚的城市,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提高智能化水平、又确保社会风险安全可控有序运转,有效防范各类重大风险事故的发生,从而不断提升社会韧性安全水平,这是“十五五”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关注的重大议题。就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持续推动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社会治理。未来五年,要强化数字赋能,抓住智能化这个“牛鼻子”,高质量建设“一网统管”和“高效处置一件事”,理顺条块关系,优化治理流程,积极探索“网格约请+数字赋能”新机制,创新“块呼条应,速办直评”约请制,全面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持续探索“社区云”平台应用,聚民情、汇民意、现民声,努力推动“云”端助力基层减负,数字赋能社区治理。

二是高度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毫无疑问,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各类网络安全威胁,确保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共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同时,要更加重视并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数字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治理能力,有条件地引进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环境。未来几年要持续深度开展网络文明建设行动,紧紧围绕社交、短视频、直播等重点平台类型,依法加大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坚决打击、依法严惩“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煽动网上极端情绪等问题,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网络环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政协头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