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急性腹痛,准备开刀时医生突然发现:误诊了,是糖尿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4:34 1

摘要:小雨,7岁,是个留守在农村的小女孩,父母常年在城里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陪着她。村里的老槐树下,小雨常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扎着两条小辫,蹦蹦跳跳地跟小伙伴玩耍。她的笑声清脆,像山间的泉水,可瘦小的身躯、枯黄的头发,总让人觉得她不像7岁的孩子,像是营养不良

小雨,7岁,是个留守在农村的小女孩,父母常年在城里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陪着她。村里的老槐树下,小雨常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扎着两条小辫,蹦蹦跳跳地跟小伙伴玩耍。她的笑声清脆,像山间的泉水,可瘦小的身躯、枯黄的头发,总让人觉得她不像7岁的孩子,像是营养不良的“小豆芽”。

这天清晨,村里的公鸡刚打鸣,小雨起床后就捂着肚子,皱着小脸说:“肚子痛,好难受。”奶奶以为她贪睡,装病不想上学,拍拍她的头:“别闹,起来吃点稀饭就好了!”可小雨哼哼唧唧,赖在床上,脸色发白,额头冒汗。爷爷看她疼得厉害,心里一紧,觉得不对劲,赶紧背着她往村头的诊所跑。

诊所的王医生摸了摸小雨的肚子,问了几句,觉得没啥大问题:“可能是吃坏肚子了,回家多喝水,歇歇就好。”爷爷半信半疑,带着小雨回了家。可折腾了两个小时,小雨的腹痛非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她蜷在炕上,哭着喊疼,呼吸急促,吓得爷爷手足无措。他赶紧打电话给远在城里的儿子,儿媳一听,急得声音都变了:“快带孩子去大医院!别拖!”

县医院的急诊科乱哄哄,小雨爷爷背着送来时,已经疼得说不出话。她的小脸煞白,口唇干裂,呼吸像小风箱似的急促,双手紧紧捂着肚子。急诊的李医生一看这架势,赶紧让护士推来平车,把小雨送进检查室。

李医生按了按小雨的肚子,发现腹部硬邦邦,隐约能摸到肠型和硬块,听诊却没听到肠鸣音。他皱眉问爷爷:“孩子最近拉肚子没?吃啥不干净的东西了?”爷爷摇头,急得满头汗:“没拉肚子,早上还好好的,咋就疼成这样?”

李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便秘严重,粪便堵在肠子里,排不出来,引起腹痛。”他告诉爷爷:“先用生理盐水加开塞露灌肠,把大便排出来,应该就没事了。”爷爷听不懂啥叫灌肠,但医生说啥他就点头,眼神里满是担忧。

护士给小雨灌了肠,可半小时过去,腹痛一点没缓解,小雨哭得更凶,腹部还是鼓胀,肠型依然明显。李医生纳闷了:“灌肠都没用?得做个腹部B超看看。”B超结果显示,肠道积满粪便,肠蠕动几乎停滞,像“罢工”了一样。

李医生脸色严肃:“这么重的便秘,灌肠都不行,可能是肠梗阻。得赶紧开腹探查,不然肠子破裂,粪便漏到腹腔,会引发腹膜炎,那就危险了!”爷爷吓得腿软,哆哆嗦嗦签了手术同意书,嘴里念叨:“只要孩子没事,咋都行……”

手术室已经准备就绪,麻醉师、护士忙得团团转。就在小雨被推进手术室前,检验科突然打来电话:“急诊的7岁女童,血糖危急值,32mmol/L,正常值不超过7!”李医生一愣,脱口而出:“糖尿病?!”

他赶紧叫停手术,翻看化验单:血糖高得吓人,尿酮体强阳性,血液酮体升高,电解质紊乱,pH值偏低,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李医生拍拍脑门,懊恼地说:“差点误诊!这不是肠梗阻,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他立刻联系内分泌科会诊。内分泌科的张医生赶到,仔细检查小雨,发现她口唇干裂、消瘦,问爷爷:“孩子平时吃得多不多?喝水多不多?瘦不瘦?”爷爷回忆,小雨饭量大,特别爱喝水,可就是瘦得像“皮包骨”,还老喊累。他们以为是农村孩子“挑食”,没当回事。

张医生叹气:“这孩子是1型糖尿病,没及时发现,发展成酮症酸中毒,才会腹痛、呼吸急促。幸好没开刀,不然风险更大!”小雨被紧急转到内分泌科,开始胰岛素治疗、补液纠正酸中毒。几天后,她的腹痛消失,血糖稳定,脸上终于有了点血色。

小雨的病例,让人捏了把冷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什么?为啥会让一个7岁女孩疼得要命?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分泌近乎为零。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因胰岛素缺乏,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酸性物质)。酮体堆积使血液变酸,引发酸中毒,严重时可致命。

小雨的腹痛,正是酮症酸中毒的“伪装”。张医生解释:“酸中毒刺激肠道,导致肠蠕动减慢,粪便积滞,引起腹胀、腹痛,还可能伴恶心、呕吐。加上电解质紊乱,孩子会呼吸急促,试图‘喘’出多余的二氧化碳。”《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指出,酮症酸中毒在1型糖尿病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5~20%,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5~10%。

小雨的糖尿病为何没早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是关键。她跟着爷爷奶奶,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常处于“半饥饿”状态。饥饿加重了胰岛素缺乏,诱发酮体生成。《柳叶刀·糖尿病学》显示,营养不良儿童的糖尿病易进展为酮症酸中毒,因身体“燃料”不足,代谢失衡更快。

小雨的腹痛被误认为肠梗阻,差点动刀,反映了酮症酸中毒的诊断难点。腹痛是儿童急诊的常见主诉,原因五花八门: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炎,甚至食物中毒。小雨的肠型、硬块和无肠鸣音,让医生想到便秘或梗阻,而B超的“积便”进一步误导了判断。

张医生分析:“酮症酸中毒腹痛很‘狡猾’,容易被当成外科急症。儿童不会表达,老人又不懂医学,漏掉糖尿病线索,误诊率不低。”《美国儿科学会杂志》指出,酮症酸中毒被误诊为急腹症的比例高达30%,尤其在血糖未查前。

幸好,血糖危急值及时“救场”。张医生强调:“儿童急性腹痛,别急着开刀,先查血糖、尿酮体,排除代谢病。这病例提醒我们,糖尿病不只发生在大人,孩子也得防!”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以下人群需警惕:

家族史
小雨的姑姑有2型糖尿病,提示遗传易感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相关,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5倍。自身免疫病
甲状腺炎白塞病等患者,易并发1型糖尿病。小雨体检时发现轻度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与此有关。营养不良
留守儿童常饮食不均,饥饿高糖饮食诱发代谢紊乱。小雨的营养不良加速了酮症酸中毒。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流感可能触发自身免疫,破坏胰岛B细胞。小雨去年得过重感冒,可能是诱因。生长异常
儿童消瘦多饮多尿易疲劳,需查血糖。小雨的“能吃不长肉”,就是糖尿病的信号。

酮症酸中毒来势汹汹,以下症状要当心:

腹痛呕吐
酸中毒刺激肠道,引起剧烈腹痛、恶心,易误为急腹症。呼吸急促
像小雨的“喘气”,是酸中毒的代偿反应,试图排出二氧化碳口干多尿
高血糖导致脱水,孩子常喊渴,尿多却消瘦嗜睡乏力
酮体堆积影响大脑,孩子可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果香气息
酮体代谢产生丙酮,呼气有“烂苹果味”,是典型特征。

张医生提醒:“儿童出现腹痛呕吐呼吸急促,尤其伴消瘦、多尿,赶紧查血糖、尿酮体,别拖到昏迷!”

小雨的糖尿病若早发现,可避免酮症酸中毒。以下检查能“揪”出隐患:

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提示糖尿病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需进一步确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血糖水平,高于**6.5%**异常。尿酮体:阳性提示酮症风险。C肽:评估胰岛素分泌,1型糖尿病常极低。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指出,1型糖尿病儿童若早期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可降低酮症酸中毒风险80%。小雨现在每天注射胰岛素,血糖稳定,体重也慢慢增加。

小雨的悲剧,离不开留守儿童的特殊环境。以下建议,帮孩子远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规律饮食,营养均衡
三餐定时,少吃高糖零食,多吃蔬菜、全谷物。爷爷奶奶学会给小雨做营养餐,鸡蛋、瘦肉、青菜样样有。避免饥饿,稳定血糖
饥饿诱发酮体生成。孩子别空腹太久,餐间可吃点水果、坚果。定期体检,监测血糖
家族史消瘦的孩子,每年查血糖、尿常规。留守儿童更需社区关注。控制感染,保护胰岛
病毒感染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及时接种疫苗,感冒早治疗。关注信号,及时就医
多饮多尿消瘦腹痛持续2周,赶紧去医院。别像小雨,拖到危急。

医院的病床上,小雨的小手攥着爷爷的衣角,脸上还挂着泪痕。那场腹痛,差点让她走上手术台,也让爷爷吓得一夜白头。7岁的她,本该在田野里追蝴蝶,可糖尿病却像无形的网,困住了她的童年。幸好,及时的血糖部分销毁**,让小雨重获新生。

糖尿病不是“大人病”,孩子也可能是“目标”。腹痛消瘦多尿,这些信号,不是“挑食”或“闹肚子”,而可能是胰岛在求救。从今天起,给孩子定个体检计划;少吃一口糖,多吃一口菜;发现异常,赶紧去医院。愿每个孩子都能像小雨一样,远离糖尿病的阴影,健康成长,笑对未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Childre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柳叶刀·糖尿病学》,2023年,Type 1 Diabetes and Nutritional Status。《美国儿科学会杂志》,2022年,Misdiagnosis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as Acute Abdomen。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