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生力军”,时值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中国网遴选了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典型案例,作为“职教出海”有益借鉴。
导语: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生力军”,时值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中国网遴选了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典型案例,作为“职教出海”有益借鉴。
中国网讯在古丝绸之路驼铃回响的广袤大地上,新时代的能源合作交响曲正激荡着时代强音。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构建“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国际职教模式,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铺设人才通途,在“一带一路”沿线谱写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壮美篇章。
随企出海:职教护航中国能源全球布局
2023年,面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3.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2.3%的严峻形势,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坚持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行业背景“随企出海”,积极开展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陕煤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合作,探索与“走出去”企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构建以“鲁班工坊”“技术驿站”“海外学院”为核心的国际化生态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中文又掌握职业技能的属地化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国际流动。
办学版图延伸至全球能源合作最前沿。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田到沙特阿拉伯的沙漠油井,从伊拉克的炼化基地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石化园区,学校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新范式。
海外扎根:全链条培育赢得世界喝彩
在土库曼斯坦,全球首个实现硕士-本科-职业教育全链条贯通的“鲁班工坊”熠熠生辉。这座投资1375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实训中心,不仅承载着地质资源勘查、信息系统与技术等前沿学科的教学实践,更成为中土人文交流的璀璨明珠。当师生团队在第二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公开赛斩获银奖时,中国职教方案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沙特阿拉伯的“技术驿站”则见证着产教融合的深度突破。面对中沙MGS项目26.99亿美元大单带来的人才需求,学校创新构建“语言筑基+标准植入+技能强化”三维培养模式,开发的3项国际培训标准被纳入沙特国家职教体系。首批80名沙特学员中,既有能精准解读阿美标准的工程师,也有精通中英双语的现场监理,成为中沙能源合作的“金种子”。
在伊拉克巴士拉大学,HSE管理、试井增产等5大课程包构建起技能提升快车道。31期1440人次的基层管理骨干培训,让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结出硕果。而在吉尔吉斯斯坦,校企共建的“石油化工学院”不仅完成120名技术骨干、车间班组长的系统培训,更助力中大石油项目成为中吉经济合作的典范工程。
文化交融:架设民心相通新桥梁
学校以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化工技术两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构建起“两轴五链”特色专业集群,形成接轨国际的职教标准体系。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11项课程、实训标准,6个员工培训包,让中国职教标准在“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这种“标准出海”战略,使学校连续斩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等殊荣。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海外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开创了“订单式”育人新模式。125名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子通过植入沙特阿美标准课程、强化英语实战能力,尚未毕业就获得央企海外项目“通行证”。这种“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机制,破解了海外项目人才短缺难题,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中国企业、中国标准、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与职教一同出海,推广我国石油石化产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先进技术的国际转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缩小发展差距。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度,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海外技术技能人才,为践行大国外交、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技术为媒、文化润心”的育人理念,推动中国职教标准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在开发本土化教材时,既保留中国工艺精髓,又融入当地民俗元素;在技能培训中,既传授先进技术,又传播工匠精神。这种双向赋能的培养模式,使中国职教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金钥匙”。(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供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