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高达10.08%-21.09%,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腺样体肥大患病率则达34.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个病症的相互影响,因此过敏性鼻炎常合并腺样体肥大同时发生。
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高达10.08%-21.09%,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腺样体肥大患病率则达34.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个病症的相互影响,因此过敏性鼻炎常合并腺样体肥大同时发生。
目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来。然而,在儿童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病症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影响深远的症状——“睡觉打鼾”,却被许多家长忽视。
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儿童打鼾背后的隐患,探讨免疫失衡下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被忽视的“打鼾声”:后果远比想象严重
此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许政敏教授在接受《人名名医》栏目的直播访谈时指出,“睡觉打鼾”是儿童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症状之一,但许多家长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孩子打鼾的危害,误以为孩子睡得香。
孩子睡觉打鼾,不仅影响孩子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因为儿童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发出的“健康警报”。除此之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生长发育迟缓、记忆力下降等,都可能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引起的脑部缺氧、营养发育障碍和反射性神经症状;而“被嘲笑的小龅牙”,则也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导致的长期张口呼吸所致的腺样体面容。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是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
过敏性鼻炎与腺样体肥大的相互影响
过敏性鼻炎与腺样体肥大,看似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敏性鼻炎引发的分泌物增多、鼻腔炎症,会刺激腺样体病理性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气道,进一步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家长们又该如何识别孩子是否患上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许政敏教授指出,当孩子长时间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打鼾、张口呼吸,甚至坐立难安、睡眠困难等症状时,就有患病可能,家长应带孩子到专业的儿童耳鼻咽喉科就诊。
免疫失衡: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缘由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频发呢?答案之一便是免疫失衡。儿童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Th1/Th2不稳定,所以在过敏原或感染刺激下,容易发生免疫失衡,进而引发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因此,调节免疫功能,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关键。
传统治疗的局限
面对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家长及孩子基于手术创伤、术后复发风险等担忧,往往首先选择的是药物治疗。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
此外,脱敏治疗存在周期较长的局限性。许政敏教授指出,脱敏治疗的周期一般为3年,治疗后存在一定比例的患儿症状有所缓解。
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治疗的新方式
近日,医学领域在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治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具有双向免疫调节机制京生·脾氨肽口服溶液可能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据相关研究显示,双向免疫调节可通过抑制IL-4、IL-5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Th2细胞比例,同时促进γ干扰素分泌,提高Th1比例,从而调节Th1/Th2平衡。此外,该机制还能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刺激IL-2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并提升多种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而调节异常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实现免疫系统的双向平衡。
这一发现为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未来或可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以许政敏教授及其团队发起的京生·脾氨肽口服溶液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为例。研究结果显示,双向免疫调节剂京生·脾氨肽口服溶液可缩小患儿腺样体,明显改善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张口呼吸、睡眠障碍等症状。
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还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长远影响。因此,家长们必须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孩子的相关症状,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对孩子产生更大的伤害。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