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晓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给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无论是在读书学习,还是为人处世,母亲都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又一年母亲节,今天,让我们跟随梁晓声的讲述,感受母亲给我们的温暖的爱,致敬母爱。下文选自《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摘要:作家梁晓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给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
慈母情深
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我的同代人们,当你们也像我一样,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时候,如果你们也像我一样,生活在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的话,你们为我做证,有谁曾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不缺少勇气?
当年的我们,视父母一天的工资是多么非同小可啊!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直接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当然不能取代“精神食粮”。
作家梁晓声
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维他命”,更没从谁口中听说过“卡路里”,但头脑却喜欢吞“革命英雄主义”,一如今天的女孩子们喜欢嚼泡泡糖。
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去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三十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中世纪奴隶作坊式的街道小厂。
一排破窗,至少有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了。门也是,所以只能朝里开。窗玻璃脏得失去了透明度,乌玻璃一样。我不是迈进门而是跃进门去的。我没想到门里的地面比门外的地面低半米。一张踏脚的小条凳权做门里台阶,我踏翻了它,跌进门的情形如同掉进一个深坑。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里压抑。不足两百平方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那些女人热得只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还是男人的背心,暴露出相当一部分丰厚或者干瘪的胸脯,千奇百怪。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
女人们母亲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浸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一个用竹篾拍竹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打。毛茸茸的褐色的那老头像一只老雄猿。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我的脸。
“妈……”
“……”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母亲从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图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图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机板上,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会舍得给你钱的嘛?!”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他是国家第一代建筑工人。母亲在家里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非常辛劳。母亲给我的印象像一棵树,我当年上学时看到的那种树——秋天不落叶,要等到来年春天,新叶长出来后枯叶才落去。
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每次寄回来的钱都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看着我们五个正处在成长期的孩子,食不饱腹,鞋难护足,母亲就向邻居借钱。她有一种特别的本领,那就是能隔几条街借到熟人的钱。我想,这是她好人缘所起的作用。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因为贫困生活得很艰难,五个孩子还是经常挨饿。
一次,我小学放学回家走在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正无精打采往家赶时,看到一个老大爷赶着马车从我面前走过。一股香喷喷的豆饼味儿迎面扑来,我立即向老大爷的马车看过去,发现马车上有一块豆饼。我本来就饿,再加上豆饼香味儿的刺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拿着豆饼填饱肚子。我趁着老大爷不注意,抓起他身旁唯一的那块豆饼,拔腿就跑。
老大爷拿着马鞭一直在后面追我,我跑进家里,他不知道我一下子跑入了哪间房子。我心惊胆战地躲在家里,可没想到他还是找到了我家。
“你看到一个偷我豆饼的小孩儿吗?”老大爷问我母亲。
母亲对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老大爷就把事情的经过给母亲详细说了一遍,然后蹲在地上沮丧地说:“我是农村的庄稼人,专门替别人给城里的人家送菜,每次送完菜,没有工钱,就得到四分之一块豆饼。可没想到半路上豆饼被一个学生娃给抢了,可怜我家里还有妻子和孩子,就靠这点儿豆饼充饥……”
母亲听完后,立即命令我把豆饼还给了老大爷。他走了十几米远后,母亲突然喊住了他。母亲将家中仅剩的几个土豆和窝头送给了他,老大爷看到玉米面做的窝头时,就像一个从未见过粮食的人一样,眼睛放亮,一边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一边流着眼泪。
母亲回到家时,我以为她会打骂我,可她没有,她要等所有的孩子都回来。晚饭后,她要我将自己的行为说了一遍,然后她才严厉地教训我:“如果你不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人绝不可以做哪些事,我又怎么能指望你以后是社会上的一个好人?如果你以后在社会上都不能是一个好人,当母亲的又能从你那里获得什么安慰?”这些道理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却使我一生受益。
母亲最令我感动的事,是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的那件事。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小孩儿多,所以政府给了我们家一点儿粮食补贴,补了五至十斤粮食吧。月底的最后一天,家里一点儿粮食都没有了,揭不开锅,母亲就拿着饭盆将几个空面粉袋子一边抖一边刮,终于刮出了一些残余的面粉。母亲把它做成了一点儿疙瘩汤,然后在小院子里摆上凳子。
正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讨饭的。那是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衣服穿得很破,脸看上去也有几天没洗。他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喝疙瘩汤的时候,显得非常馋。母亲给他端来洗脸水后,又给他搬凳子,然后把她自己的那份儿疙瘩汤盛给了他而自己却饿着肚子。
然而这件事被邻居看到后,不知是谁在居委会里把这个事讲出来了,说我们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还在家中招待要饭的人。从这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粮食补贴了。可我母亲对这件事并没有后悔,她对我们说,我们长大后也要这样。我觉得有时母亲做的某些小事都具有对儿童和少年早期人文教育的色彩。我现在教育我的学生时也经常这样讲,少写一点儿初恋、郁闷,少写一点儿流行与时尚,多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了解,谈何了解天下。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过一件好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我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果汁,当他把果汁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我当时恨不得一头撞在母亲的棺木上,随她一起去……”这样的父母很多。
如果我们的父母也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收到我们送的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如果我们少一点儿粗声粗气地对父母说话,惹他们生气;如果我们能多抽出一点儿时间来陪陪父母,那就好了。
我们仔细看一下“老”字和“孝”字,上面都是一样的,“老”字非常像一个老人半跪着。人到老年要生病,记性不好,像小孩儿,不再是那威严的教育你的父母,他们变成弱势了,在别人面前还有尊严,在你面前却要依靠……
最后我想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
公号封面图来源:《人世间》剧照 文中插图来源:豆包AI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