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止一次夸耀印度的发展潜力!但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李光耀对印度未来的自信状态逐渐消失。他认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并不会繁荣,因为印度的官僚体制让人窒息。李光耀直言印度的官僚体制迟缓,拒绝改革,让人看不到出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止一次夸耀印度的发展潜力!但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李光耀对印度未来的自信状态逐渐消失。他认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并不会繁荣,因为印度的官僚体制让人窒息。李光耀直言印度的官僚体制迟缓,拒绝改革,让人看不到出路。2009 年,他直接向世界宣布收回之前对印度的所有乐观判断,声称没有人能够治理好印度。
李光耀
2024年的印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科书提供 23 种印度语言版本,印度教育平台(DIKSHA)上开发了 126 种印度语言和 7 种外语的多语种电子内容,还发布了 104 种印度语言的初级读物,并推出了专门的教育频道。语言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导致教育的普及性很差,印度使用人群最多的是印地语和英语;但是,就算莫迪总理发布任何的讲话意味着至少还有几亿人是听不懂的。
印度主要语言使用比例
印度5元纸币
很多人是不是读到此处会感觉我们中国文化的语言和汉字是多么伟大,2000多年前的祖龙始皇帝的智慧是多么深邃。曾几何时,新文化运动的一群文化领袖们也差点将汉字和汉语废黜!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一度把中国人的脊梁打折了,钱玄同老先生激进呼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先生也说出了“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还发表了《汉字与拉丁化》《门外文谈》等文章阐释这一观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瞿秋白等,也对汉字有过批判,认为汉字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普及教育和传播新思想,提倡拉丁化。当时的日本、韩国基本实施较为彻底的去汉语和汉字的运动。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有很多文化领袖驳斥废除汉语和汉字的这种言论,最终得到了认可。
赵元任还创作了《施氏食狮史》这篇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文
中国和印度都是古老的国度,都有着璀璨的历史和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在诸多方面中国和印度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例如,佛教文化、农耕文化、家族文化等等。相比之下中国更幸运,几千年来老祖宗其实解决了非常重要基础问题,文化统一、政教分离、民族融合、语言统一、性别平等、没有种姓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一个国家统一和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 2024 年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第 18 届选举中,登记投票人数为:10亿多,参与投票的人数为 6.42 亿。女性平权和种姓制度是印度最核心的矛盾,这是建国初期的改革不彻底所导致的,至今也没有哪一任领导人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影响力。印度高种姓精英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每年向外移民超过250万人,是全球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
这段时间印巴战争为什么成为热点,典型的以弱胜强;确实要将一个散装的印度统一和稳定是非常非常难的。以肤色来判定等级的制度,远远比阶级分化还可怕千百倍!这次临阵换将和断水的决策,是典型的上下和横向的信息的不平衡,导致了莫迪老仙决策误判。有可能这场战争会把印度人民自信心打没,再没有统一的文化认同感,人民信心很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希望世界和平,希望这个古老的国度和平。
来源:其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