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紧接着,在中国汽车质量网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榜》中,小米SU7出人意料地名列倒数第一。
墙倒众人推,小米最近遭受的舆论风暴,一浪接一浪。
先是SU7 Ultra车主组建维权群、联合退车;
紧接着,在中国汽车质量网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榜》中,小米SU7出人意料地名列倒数第一。
这个结果,米粉看了满心疑惑,米黑看了也一时语塞:
小米SU7质量,一向被雷军引以为傲。这回,也要出问题了?
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榜单,据说数据依托来自于该网站的投诉大数据,还综合考量了各车型的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五个维度,还参考了权威调研机构的评测数据。
评价的对象是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在市场上销售满3个月的国产新能源车型;分数越小表明车型质量越好。
榜单第一是149分的广汽昊铂GT;
蔚来ET7以183分成为所有车型的平均值;
小米SU7则以239分排名垫底。
但很快,榜单的数据来源遭到质疑:
汽车博主@刘昌睿 查阅该网站投诉专区的所有公开记录却有意外发现,2-3月小米SU7投诉记录只有2条(1月数据查不到),被投诉次数和销量的比率是0.004%,远低于行业平均比率0.319%!
对比之下,特斯拉是0.035%,比亚迪是0.213%,哪吒汽车是9.019%,极星是28.57%。
该博主还质疑,小米SU7拥有行业内最低的投诉/销量比率,却被评为质量排行榜的倒数第一,非常不理解。
无独有偶,另一份由车质网颁布的《2025年Q1国内热销新能源车质量排行》榜单,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榜单显示,小米SU7以万分之1.7排名第二(数值越小质量越好)。
排名第一的变成了五菱缤果PLUS,广汽昊铂GT则不见了踪影。
内容差不多的榜单,完全不同的结果,谁更可信?
从平台资质来看,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这份榜单带有官方背景,显然更加权威;
但博主@刘昌睿的质疑不无道理,米粉们更扒出在参与评比的SU7相关投诉案例中,有一些因用户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还有因提车延迟引发的纠纷,也被算入了投诉范畴;
这种与产品质量本身毫无关系的投诉案例,究竟在所有评比案例中占比多少?有没有影响到最终得分?
车质网的榜单数据,主要来源于车主的主动投诉,更贴近所谓的真实的 “民间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在C-NCAP碰撞测试中斩获五星安全评级,综合得分率高达 93.5%,车身结构坚固,安全配置齐全,这也是雷军和小米对产品自信的重要原因。
目前,一向活跃的雷军和小米,均未对此两份榜单做出正式回应。
但事件已引发公众对汽车质量评价体系的热议:
各类榜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理智看待。因为不同角度、不同样本、不同来源的数据,很可能导致结果相去甚远。
小米SU7的质量,有没有榜单上的那么好or那么差?
作为车圈新人,它还需更多时间的检验,积累更全面、更大样本的准确数据,让市场来评判;车迷们也没必要迷信各种榜单,保持理性才能看到真相。
截至 5 月 12 日,已有超过 447 名 SU7 Ultra 车主愤然组建维权群,每人缴纳 3000 元律师费,毅然启动法律程序,誓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5 月 1 日推送的 Xiaomi Hyper OS 1.7.0 车机版本,直接引爆SU7 Ultra 车主群体:
原本宣传中高达 1548 匹的最大马力,被设置成了 “排位模式”,车主必须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对于不少花费 52.99 万元购买顶配车型的车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损失:他们购车正是被强大的性能参数吸引,如今车机系统一调整,就是花了高价却买到了 “阉割版” 产品,愤怒与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方面,小米 SU7 Ultra 车型上价值 4.2 万元的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官方曾将其宣传为 “赛道级性能件”,声称具备双风道导流、轮毂散热、优化空气动力学等强大功能,雷军在直播也强调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调整。
然而,首批车主用鼓风机模拟高速气流进行测试时,风道上的纸巾丝毫未动,所谓的导流、散热等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一系列问题,让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大打折扣。
小米在 5 月 7 日发布了致歉信,但在车主们看来,诚意严重不足。
致歉信仅仅承认 “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提出的补偿方案不过是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以及改配铝制前舱盖。
车主们坚决要求退车或者重新配置车辆。他们还提出了三项核心诉求:
其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碳纤维前舱盖进行专业风洞测试;
其二,开放 SU7 Ultra 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数据接口;
其三,雷军亲自参与车主技术沟通会,解决他们的疑惑。
此前,小米SU7的高速爆燃事故,曾让小米和雷军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可能并非车辆质量问题,但事故的负面影响短期难以内消除。
此外,被曝光的员工日均工作 11.5 小时,未达标者遭约谈等内部管理问题,也让小米在舆论场上雪上加霜。
业内分析师尖锐地指出了小米此次危机的深层问题:“互联网式营销” 的潜在弊端。
过度依赖创始人 IP 和话题制造,一旦产品实际体验与宣传出现较大落差,消费者的信任便会崩塌。
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神仙难救?
在厮杀激烈的车圈,遭受攻击几乎是每个品牌成长的必经之路。
小米踏入汽车领域一年,前期凭借雷军在科技圈的强大人设红利,销量、关注量爆棚。但如今,市场竞争加剧,小米汽车经验尚浅,遭受冲击也是情理之中。
理想MEGA面世时,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销量的惨淡,“灵车”等负面话题的不断发酵,最后创始人李想不得不亲采取法律手段,诉诸公堂;
蔚来汽车同样未能逃脱恶意攻击,网民徐某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数万条蓄意抹黑、侮辱蔚来的内容,最后蔚来通过法律维权,徐某某公开道歉,作出赔偿。
车圈的恶意竞争和抹黑,已屡见不鲜,每个品牌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雷军在5月10日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
这番话,足见近期风波对雷军和小米汽车的影响。虽然深陷泥沼,但小米并非毫无转机。
当下,把碳纤维前舱盖和车辆性能参数限制的问题妥善解决才能解决燃煤之急。
以真诚、积极的态度直面消费者,寻求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把逆风牌打好了,品牌形象立刻触底反弹。
车圈没有救世主,唯有破局者。
当小米放下“颠覆者”的姿态,以硬核技术填平宣传落差,用坦诚对话替代营销话术,这场危机,或许正是撕掉“网红”标签、蜕变为真正车圈顶流的转折点。
毕竟,在新能源的牌桌上,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神仙,而是把每个细节都把关好的匠人。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