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娱乐圈因新加坡籍女演员李凯馨的一段30秒“疑似辱华录音”而热闹非凡。李凯馨瞬间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剧组连夜抠掉其画面、删掉名字,官媒撤下宣传海报。
这几天,娱乐圈因新加坡籍女演员李凯馨的一段30秒“疑似辱华录音”而热闹非凡。李凯馨瞬间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剧组连夜抠掉其画面、删掉名字,官媒撤下宣传海报。
#李凯馨工作室声明#也迅速登上热搜前三。
这场风波撕开了娱乐圈“社会性死亡”的残酷一角,背后的行业困境值得深思。
在“录音门”前,李凯馨形象清晰。她是新加坡音乐人李荣达之女,16岁因清新气质被陈奕迅选中拍广告出道,后参演《海上牧云记》《降魔的》等热门剧,凭借邻家女孩形象收获众多年轻粉丝。
2021年,她与陈翔宇因合作《我的波塞冬》传出绯闻,“学霸情侣”标签让他们收获祝福。
但30秒录音改变一切。录音中模糊的“不当言论”截图在社交平台疯传,“双面艺人”等指责铺天盖地。可至今网上只有剪辑片段,“原版录音”未公开。
这与此前明星被AI换脸造黄谣、合成聊天记录陷害类似,在技术发达时代,艺人形象极易被摧毁。资本反应迅速,古装剧片方3小时内抠掉片尾她的名字,美妆品牌40分钟内删除所有合作物料。
面对风波,李凯馨工作室立刻声明,称录音被恶意剪辑、断章取义,还晒出公益活动记录。然而,评论区满是质疑,“娱乐圈声明谁还信”“先有吴亦凡律师函,后有郑爽承诺书”等嘲讽不断。
这些年娱乐圈滥用声明公关,不管何种问题都用“恶意造谣”“已交律师处理”应对,声明沦为公关工具。如今李凯馨工作室的“震惊三连”被视为标准公关模板,遭人调侃。
这种信任缺失影响整个娱乐圈。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艺人工作室声明公信力指数从72%暴跌至28%。每次声明上热搜,都有人调侃要配合警方通报。
声明成信息屏障,公众只能“宁可信其有”,为碎片化信息传播创造条件。
中广联演员委员会介入后,舆论分成两派。一派要求“严查到底”,另一派持“查无此人就是冷处理”的阴谋论。有人翻出李凯馨早年新加坡社交媒体发言,借“语境差异”等再次审判。
爱国情怀被部分人当作攻击、拉流量的工具,黑粉团体借此攻击对手艺人,营销号用“官媒撤海报”制造焦虑,甚至有人将其国籍与“不爱国”划等号,无视她10岁移居中国、中文作品占80%以上的事实。
更可怕的是,“爱国表演”成闭环,扣“不爱国”帽子就能随意攻击且无需证据,看到资本删帖就认定有黑幕。爱国情怀在粉黑大战中被消耗。
截至发稿,李凯馨暂停所有公开活动,社交平台停留在母亲节祝福动态,那是她与母亲合影,配文感谢母亲的爱。
她正经历职业生涯危机,而背后行业困境更值得关注。
技术伦理缺失严重,平台应建立“可疑内容预警机制”;
信任体系需重建,可引入第三方机构介入艺人争议调查;
公众应在义愤与共情间找平衡。在2025年,AI合成技术让我们与真相隔多层滤镜,李凯馨事件应引发行业反思。
当“社会性死亡”易被制造,舆论审判无需完整证据链,每个人都可能成受害者。
真正的民族情感不容消费,健康娱乐圈不应是“后真相”泛滥之地。
我们应记住,真相明了前,让子弹多飞会儿,让理性追上冲动,别让“信息利维坦”吞噬思考能力。
来源:星光娱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