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 年 7 月,河南暴雨如注,当千万人被困街头时, "白象食品"不仅砸下 500 万现金物资,更把郑州工厂的库存泡面全部搬上救灾车,连生产线都临时改成 "热食供应站",让受灾群众踩着积水走进厂区时,能喝上一口热汤、吃上一口热饭。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是吃着河南的粮食长大的,更是党和部队培养起来的,我有责任,有义务,有决心,有信心,让河南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1 年 7 月,河南暴雨如注,当千万人被困街头时, "白象食品"不仅砸下 500 万现金物资,更把郑州工厂的库存泡面全部搬上救灾车,连生产线都临时改成 "热食供应站",让受灾群众踩着积水走进厂区时,能喝上一口热汤、吃上一口热饭。
"原来它默默做了这么多!" 网友扒开这个 "低调到差点被遗忘" 的品牌,惊觉白象的故事远比捐赠更震撼:在康师傅、统一被外资控股的年代,它偏要做 "硬骨头",宁愿年销少10亿也要拒绝日资入股;在方便面行业被外卖冲击到缩水的十年里,它死磕骨汤熬制技术,把一包泡面做成 "中国味道" 的名片。
而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一个让外资连碰三次钉子的河南汉子 —— 姚忠良。
这个曾在破产工厂睡地板的掌舵人,如何带着白象从负债千万走到年销百亿?故事,要从他 34 岁接手 "烂摊子" 的那个夏天说起......
1983 年,姚忠良从部队光荣退伍。靠着在部队里的优异表现,他被直接分配到老家平舆县粮食局上班。那会儿能端上 “铁饭碗”,可是实打实的体面事儿,姚忠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粮食局,这小伙子从最基层的活儿干起,脏活累活抢着上,加班加点从不含糊。领导交代的任务,不仅按时完成,还总想着多往前赶一步。就这么踏实肯干,没几年就成了单位的 “香饽饽”,一路升职加薪,直接调到驻马店地区粮食局挑大梁。
谁能想到,1996 年,一个 “烫手山芋” 砸到了他手里。河南省粮食厅下面的白象方便面厂,连续五年亏损,欠了 1000 多万外债,车间里设备锈得掉渣,工人天天混日子等下班,眼看就要彻底关门大吉。
省粮食厅急得直上火,全国到处找能人救场。挑来选去,最后拍板:就姚忠良上!34 岁的姚忠良二话没说,卷起铺盖就扎进了这个烂摊子。
刚进厂门,他就倒吸一口凉气:车间里机器停得七零八落,仓库堆满卖不出去的泡面,员工们凑在一起唠嗑,压根没人干活。但姚忠良没打退堂鼓,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今天我非要把这厂子盘活不可!”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 “铁饭碗” 开刀。那会儿厂里老员工仗着有编制,干活拖拖拉拉。姚忠良想了个 “带薪休假” 的招儿,让那些混日子的暂时回家休息,腾出位置招聘了一批年轻大学生。这些新鲜血液一进厂,带着冲劲搞业务,厂子立马有了新气象。
解决了人的问题,姚忠良又亲自带队搞市场调研。他带着员工蹬着三轮车,跑遍大街小巷的小卖部、批发市场,跟大爷大妈、上班族唠嗑,就为弄明白大家到底爱吃啥口味、愿意花多少钱买泡面。这一跑,还真让他发现了商机:那会儿市面上的泡面又咸又没营养,大家都盼着能吃上健康又好吃的新产品。
说干就干!姚忠良咬咬牙,把家底都投进研发里,买新设备、请专家,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调试配方。不知道试了多少回,终于捣鼓出了 “白象大骨面”。
这面一上市就火了,靠着香浓的骨汤和实在的用料,短短一年就把白象从破产边缘拽了回来。1997 年年底算账,厂子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净赚了一大笔!这下,姚忠良彻底在行业里打响了名号。
随着白象泡面卖得越来越火,厂子规模也跟着变大。姚忠良心里明镜似的:要想让白象从河南本地品牌变成全国都认的牌子,必须得有长远打算 —— 既要建更多工厂,也要把销售网络铺得更开。
说干就干,2000 年开始,他带着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在河南、湖南、山西、山东、江苏、吉林、四川、河北、陕西这些地方,一口气建了九个生产基地。您想啊,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厂子,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下来了,生产速度也提上去了,竞争力那是肉眼可见地变强。
销售渠道这边,姚忠良更是下了苦功夫。他亲自跑到全国各地,跟经销商们称兄道弟,谈合作、签协议,一点点把销售网络织成了一张大网。到 2001 年,白象泡面不仅铺满了全国 30 多个省市的货架,还漂洋过海卖到了国外,那一年销售额直接蹭蹭涨到 6 个亿。姚忠良的名字也跟着火了,业内谁提到他都得竖个大拇指。
可就在白象风头最盛的时候,姚忠良却做了个大但决定:他要去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有人不理解:“厂子正赚钱呢,你折腾啥?” 他却想得明白:“现在企业越做越大,管理上的学问也越来越深,我这点经验不够用了,得去充充电,不然迟早跟不上时代。”
没成想,他这一离开,白象就有点 “掉链子” 了。没了主心骨,产品更新慢了,市场反应也迟钝了,统一、康师傅这些对手趁机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短短两年,白象销售额开始往下滑,市场份额也被一点点啃掉。2003 年姚忠良一毕业,赶紧火急火燎地回到厂里,看到仓库积压的货物和低迷的士气,心里直犯堵:“看来这一仗,又得从头打起来了。”
看着企业跌到谷底,姚忠良没认怂,直接放出话:"咱就当重新创业,这次非得把白象的招牌擦得锃亮!" 他第一步就盯上了产品线 —— 当时市场上要么是低价走量的普通面,要么是高价进口的 "网红面",中间正好有个空白。
很快,他带着团队鼓捣出国内第一款 "1 元大骨面"。您猜怎么着?这面一上市就跟长了翅膀似的,8 个月狂卖 6000 万包!为啥?实在啊!一块钱能喝到浓骨汤,面量还足,学生党、打工族全被圈粉。紧接着他又趁热打铁,推出高端的 "8848 大骨皇",专打讲究品质的白领人群,这下子白象从低端到高端全占住了,2007 年销售额直接飙到 52 亿,成了行业老二。
可树大招风,2008 年日资搞定康师傅、统一后,转头就盯上了白象。对方甩出 "只投资不插手" 的条件,甚至带着天价合同三次上门,说难听点,这简直是把钱往姚忠良兜里塞啊!但他当场拍桌子:
"白象是中国粮食人熬出来的牌子,给座金山也不换!咱就是要跟国际品牌硬碰硬,让他们看看中国泡面的本事!"
这一拒绝可惹恼了对方,立马开始下狠手:联合经销商搞低价倾销,断供施压,还让超市把白象下架。最惨的时候,全国货架上几乎看不见白象的影子,只有偏远乡镇的小卖部角落里,还零星摆着几箱红色包装的泡面,市场份额从第二暴跌到不到 5%。
但姚忠良是谁?当兵出身的硬骨头!他带着团队连夜开会:"主流市场不让咱待,咱就去农村扎根!" 他亲自跑了 2000 多个县城,发现乡亲们就认两个字 :"实在"。
于是,白象推出105克的超大面饼,5 毛钱一袋,汤包里直接是熬了 8 小时的真骨汤,喝起来跟家里炖的似的。您想想,这么实惠又实在的面,老百姓能不爱吗?
在营销上他也没闲着,电商兴起时,别人还在犹豫,他直接在直播间支起大锅现场熬汤,让年轻人亲眼看见白象的汤是真材实料熬出来的,不是粉包冲的;针对学生推出迷你杯面,宿舍里随手一泡就行;就连素食者都照顾到了,开发出纯素高汤面,调料里一丁点动物成分都没有。这些接地气的招儿,让白象在细分市场撕开了口子。
最关键的是,不管多困难,姚忠良始终把质量看得比命还重。有经销商劝他用便宜的棕榈油降低成本,他当场发火:"咱砸锅卖铁也不能砸了消费者的信任!" 就这份坚持,让白象在后来的行业危机中始终没出过质量问题。
整整五年,姚忠良带着团队摸爬滚打,终于等到了转机。2013 年,"汤好喝" 系列横空出世,12 小时慢熬的牛骨汤一喝就让人忘不了,经销商们惊喜地发现,曾经被外资占据的黄金货架,不知啥时候又摆回了白象的产品。这一仗,姚忠良用实实在在的中国味道,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而,刚从外资的打压里缓过神儿来,紧跟着又撞上三次“行业大地震”。
头一关是 2011 年的 "问题油" 风暴。央视一曝光,整个泡面行业都跟着遭殃。虽说白象从来没用过问题原料,但架不住消费者对泡面集体犯怵,销量哗啦啦往下掉。姚忠良连夜召开发布会,对着镜头就拍胸脯:"咱白象立下三个保证: 不用问题油、工厂随便参观、检测标准翻倍!"
他说到做到,带着质检团队直接蹲在生产线,每袋面的油脂含量都测到小数点后两位,比实验室还较真。就靠这股子死磕的劲儿,硬是把白象从信任危机的泥潭里拽了出来。
刚喘口气儿,2013 年外卖大军又杀过来了。年轻人都改玩手机点餐了,泡面销量跟着跳水。姚忠良不慌不忙,带着团队天天琢磨:现在的年轻人图方便,那咱就把泡面玩出花样!
三个月后,自热火锅、锁鲜米饭这些新品就上线了,还搞出个 "懒人厨房" 系列,直接挂到外卖平台上。您别说,15 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的套餐,一下子又把年轻人们拉回来了。
没想到更大的坎儿还在后面。2020 年新冠疫情一来,物流断了、原料涨价、工厂开不了工,整个行业都快停摆了。姚忠良却反其道而行之:一边把生产线改成 "民生保障专线",24 小时不停生产平价泡面,生怕老百姓买不到;一边带着采购团队跑到田间地头,跟农户签协议锁定原料,保证供应不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直接拉了 3000 万包泡面送往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吃着热乎的白象泡面,心里头暖乎乎的。
您猜怎么着?这波雪中送炭的操作,反而让白象在危机中逆袭了。2020 年销售额直接突破百亿,创下历史新高!真是应了那句话,福祸相依,姚忠良带着白象,每次都能在绝境里蹚出一条生路。
2021 年河南那场大暴雨,把白象的家底都快 "搬空" 了。又是捐 500 万现金物资,又是把郑州工厂的库存泡面全拉去救灾,甚至开放厂区给受灾群众当避难所,24 小时供应热汤热饭。没想到这波操作,让网友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低调的国货品牌,背后藏着这么刚的故事!"
一时间,白象的发展历程被全网扒了个底朝天:拒绝外资、死磕品质、默默捐钱…… 网友们感动得不行,自发在网上刷屏 "支持白象"。
这架势直接把白象的销量带飞了, 各大电商平台上,白象泡面连续好几天霸榜销量第一;线下超市更是夸张,货架刚补上就被抢空,好多大爷大妈推着购物车说:"以前可能没听过这牌子,但现在知道了,这是咱中国人自己的良心企业!"
面对这股支持热潮,姚忠良感动得不行,在采访里直说:
"白象能走到今天,全靠老百姓捧着。咱别的不说,就记住一点 :只要大家还爱吃咱的面,我们就一定把品质守住,把实惠留住,让每包泡面都带着中国味儿!"
如今的白象,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快破产的小厂了:员工上万,固定资产 16 亿,一年能生产 74 亿包泡面,相当于全中国每人每年能分到 5 包!而且咱这国货不光在国内卖得火,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就连日本、韩国的超市里,也能看见白象的红色包装。
从负债千万到年销百亿,姚忠良用 30 年时间,把一个差点倒闭的地方厂子,熬成了全国人都骄傲的民族品牌。他没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凭着一股 "宁肯自己难,不丢中国脸" 的倔劲儿,带着白象闯过一道又一道坎。
咱说句实在话,这样的企业家,这样的中国品牌,活该被大家捧在手心!往后啊,相信白象还能带着这股子硬气,在国际市场上越走越远,让全世界都尝尝咱中国泡面的香!
参考资料:
封面人物|姚忠良:白象领航者 坚守与变革中的企业家传奇——中国商界杂志
来源:新咖探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