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2月,河北保定第三十八集团军驻地,接待处迎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冷静地介绍自己是当年部队的老兵李玉安,并且出示了中学语文教材,指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名字表示:“我就是文中的李玉安。”
1990年2月,河北保定第三十八集团军驻地,接待处迎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冷静地介绍自己是当年部队的老兵李玉安,并且出示了中学语文教材,指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名字表示:“我就是文中的李玉安。”
经过核实,这位老人竟真的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李玉安。烈士李玉安是如何“死而复生”的,这些年来他又身处何方,他为何突然回到曾经的部队?
李玉安
1946年,许多中国百姓原本以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后,国家将迎来长久的和平与发展。可蒋介石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心中,真正的目标始终是将共产党消灭,以便实现个人独裁统治。因此在假意进行了重庆和谈后,蒋介石迅速露出了真面目,公然撕毁条约,再次对共产党发动攻击。
22岁的李玉安,眼看着国民党言而无信,心中愤怒难平。原本他一直心怀参军报国之志,如今终于下定决心,抛下了手中的农具,穿上军装,拿起枪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投身到战斗中,为国家的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参军后的李玉安不光在战场上屡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新兵中的佼佼者,还因其出色表现和革命热情,在参军仅一年后,就被上级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李玉安屡次为战斗立下赫赫战功,他在四平会战中因卓越表现荣获一等功;在辽西会战、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也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南下广西的战斗中,李玉安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共计立下了10次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李玉安原本可以选择复员,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不过他决定继续留在部队,肩负保家卫国的责任,随战友们一起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
1950年10月19日,李玉安作为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的一名副班长,随部队首长一起跨过了鸭绿江。第一次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奉命进攻德川的敌人,但由于过于谨慎,错失了最佳战机,导致军首长梁兴初受到了彭老总的严厉批评。
抗美援朝
到了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第38军的任务是穿插迂回,切断敌军后路。李玉安所在的第335团第3连接到命令,迅速行动,成功在短时间内穿插至战略要地——松骨峰。
11月30日清晨,李玉安和战友们在寒冷的空气中紧张地等待着命令。在战场上,即便是休息,也只能保持浅睡,因为任何时刻都有可能下达紧急命令,特别是军事行动往往发生在黑夜或清晨。不久命令如预期般传来:阻击正向南撤退的美军第2师第9团。
李玉安所在的部队迅速决定,必须迅速深入敌后,切断敌军的退路。他们立刻整装出发,向指定位置推进。刚到目的地,他们发现敌军正好通过公路,乘车队正在快速撤退。眼看敌人即将逃脱,李玉安与战友们毫不犹豫地占领了一个小山岗,开始了激烈的阻击战。
激战松骨峰
这座小山岗地势平缓,几乎没有植被,裸露的土地没有任何掩护,也无法为志愿军提供太多隐蔽和高地优势。可面对紧迫的战局,李玉安和战友们已无暇顾及这些,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毫不犹豫地开始阻击敌军。
100多名战士各自展开战斗,一些战士举起步枪,连续向敌方车队射击;另一些则投掷手榴弹,精准打击敌人车队;还有些战士迅速架起机枪,持续向敌军发动猛烈的火力攻击。
虽然他们的火力有限,但敌人装备更加先进,拥有数十门火炮、数十辆坦克,空中更是有十几架轰炸机不断盘旋。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火力,志愿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毫不畏惧,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着不屈的抵抗。
发起冲锋的志愿军
敌军对小山岗展开了猛烈的炮击,震耳欲聋的炮火撕裂了空气。紧接着,敌军第一营迅速向山岗扑来,与志愿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我军的2排几乎损失殆尽,最后只剩下6名战士,其中包括李玉安。
李玉安当时是副班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当敌方坦克逼近时,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炸药包和爆破筒,冒死冲上去摧毁这些钢铁怪物。在战友陷入困境时,他迅速冲上前,毫不犹豫地进行解救。
敌机投下汽油弹,火焰迅速吞噬了整个小山岗,甚至烧到了战士们的身上。尽管剧痛难忍,李玉安和战友们咬牙坚持,决定不再等待,干脆将枪扔到地上,身上冒着熊熊烈火,勇敢地扑向敌人。这场战斗从清晨打到下午,持续了8个小时。
朝鲜战场
虽然敌军不断发起反扑,志愿军英勇的战士们一次次击退了敌人,总共抵挡住了敌军5次进攻,最终成功歼灭了敌军600多人,敌我损失比达6:1。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胜利的曙光最终照亮了战场,我军成功切断了美军第2师的退路,彻底击溃了敌军残部。
李玉安在这场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却在战后失踪——准确地说,在所有人眼中,他已经英勇牺牲。
后来著名作家魏巍通过一篇感人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既惨烈又悲壮的战斗,并通过文章让全国人民了解了李玉安和其他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最终这篇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李玉安的英雄事迹被传遍了全国,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人民日报》刊登《谁是最可爱的人》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李玉安并没有牺牲,当时他被朝鲜人民军指挥官救治并送入野战医院。虽然子弹穿透胸膛,可他的生命被抢救了回来。由于战地医院条件有限,一个月后他被送回中国,原部队误以为他牺牲,错误地将他列入烈士名单。
李玉安在中国接受了几次手术,伤口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出院时,领导问他有何要求,他只拿着残疾证复员,没有联系原部队,因此不知道自己成了烈士,也不知道到自己被写入课本。
有一天,邻居家的小孩兴奋地跑到李玉安面前,问道:“李大爷,您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李玉安吗?”李玉安从未读过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他笑着回答:“那大概是同名同姓的人吧。”之后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那时的李玉安已经是复员的残疾军人,为了保障他的生活,1952年,组织将他派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安排他在粮库工作。
李玉安从没向任何人提起自己曾经的战功,日常生活中他和其他人一样,过得十分平凡。周围的人,甚至是他的亲人,都不知道他曾是志愿军的一员,曾参与朝鲜战场,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这位已经年迈的老人时,他声音平静地说道:“我从没把自己当作什么功臣,更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当年全连100多个同志都牺牲了,如果我向组织提出什么要求,那只会让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
在粮库工作的20年里,李玉安始终勤恳敬业。他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警卫班长、安装员和加工员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完美。他曾担任粮库检斤组组长,负责核对和检验粮食的数量和质量。20年里,他总共经手了5000万公斤粮食,但始终未出现任何差错。
多年来,李玉安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只能挤在一间已经下陷两尺多深的老房子里。李玉安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凭借他的贡献,他完全有资格获得更好的待遇,只要他稍微提出一点要求,想必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可李玉安始终没有向组织请求任何帮助,单位曾三次提出给他涨工资,但他每次都果断拒绝。即使单位还想为他分配新房子,李玉安也没有接受,而是把这个名额让给了那些生活条件更加困难的同事。
他常常说:“想想我的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都没有。我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已经很满足了!”
李玉安本打算就这样安稳地过完余生,不再打扰任何人,但没想到,因为小儿子的一件事,他最终不得不公开自己的身份。
李玉安有六个子女,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承自己的意志,参军报效祖国。可前五个子女因各种原因没能参军,这让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儿子李广中身上。
但李广中连续三次报名参军,却每次都没能成功入选。为了让儿子能够顺利加入部队,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李玉安决定亲自去部队一趟。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李玉安来到了部队的接待处,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烈士李玉安”。
李玉安
军史主任李渺曾是335团的战士,对松骨峰阻击战有着深刻的记忆。李玉安讲述了当年的经过,并展示了自己身上的伤疤,李渺经过确认,最终确定李玉安正是当年“牺牲”的三连战士。
这次李玉安前来部队,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小儿子李广中参军,这是李玉安一生中唯一一次向党中央提出请求。经过军队领导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决定破例接收李玉安的小儿子入伍,圆了李玉安老人多年的心愿。
在此之后,军区领导对李玉安进行表彰,了解了他这些年来艰难却坚韧的生活后,领导们无不为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由于李玉安一直低调做人,默默奉献,很多本该享受的待遇和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军方决定立即补发李玉安应得的补贴和荣誉。
解放军报
消息传到北京,军委部门得知后,立刻邀请李玉安前往给新兵们开讲座,家里人得知他要去北京时,纷纷叮嘱李玉安回程时买一套新衣服。可李玉安到达北京后,得知南方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带的钱捐了出去。李玉安的这种无私精神让很多人都为之动容,这种高尚情操,世间少有。
自李玉安的事迹广为传播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上门采访,还为他拍摄了一部影片,专门歌颂这位伟大的战士。之后李玉安并未因此改变,他依旧脚踏实地地继续工作,政府给予的800多元补贴,他毫不保留,全部捐赠给了当地小学,用于购买新衣服和图书。
后来修建河堤时,年老多病的李玉安依然肩挑锄头,投身到劳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直到1997年,李玉安因为病情突然倒下。在他临终时,他依然口中喃喃自语:“镇里还有三条路没有修完,你们一定要把它们修好,我要下去和我的战友们汇报了!”
李玉安夫妇
随后李玉安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完了他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回顾李玉安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始终将国家放在心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即使到了晚年,李玉安仍然坚持为自己的儿子争取机会,才第一次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这种父爱的伟大与深沉,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来源:侯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