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彩纷呈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一些低俗表演也随之而来。一些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走街串乡,尤其借农家大办红白喜事之机,表演低俗内容。
精彩纷呈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一些低俗表演也随之而来。一些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走街串乡,尤其借农家大办红白喜事之机,表演低俗内容。
文化下乡本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惠民之举,然而,一些低俗表演却趁虚而入,借农村红白喜事等场合大行其道。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低俗演出,不仅污染乡村文化环境,更冲击着农村的公序良俗。整治农村低俗表演,不能仅靠舆论谴责,既要瓦解其生存的“观众土壤”,更要严惩背后推波助澜的“导演”,才能真正拆除这一不良现象滋生的“舞台”。
农村低俗表演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畸形市场。一方面,部分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对低俗内容缺乏辨别力,甚至将“审丑”当作消遣,为低俗表演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一些闲散人员嗅到“商机”,以低俗、猎奇的内容博眼球,通过打擦边球、制造恶俗噱头牟利。若只将矛头对准观众,忽视对表演组织者、参与者的惩处,无异于隔靴搔痒;而单纯处罚表演者,不引导村民提升文化审美,低俗表演仍可能卷土重来。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断低俗表演的利益链条。
驱赶“观众”,需要以优质文化供给占领农村阵地。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精准投放戏曲展演、非遗体验、技能培训等多样化活动,用积极健康、富有内涵的文化内容充实农村生活。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自觉抵制低俗内容。当优质文化成为农村生活的主流,低俗表演自然会因失去市场而失去生存空间。
惩罚“导演”,则考验着监管部门的决心与能力。监管部门绝不能对低俗表演当“看客”,必须主动出击,完善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演出行为依法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尤其在红白喜事等关键场景,可探索建立事前报备、现场监督制度,从源头阻断低俗表演的传播路径。此外,还需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村民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低俗表演的合力。
农村低俗表演的治理,不仅关乎乡村文化生态,更关系到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大局。只有驱赶“观众”与惩罚“导演”双措并举,用优质文化滋养农村土壤,用法治利剑斩断利益链条,才能真正拆掉低俗表演的“舞台”,让清朗的文化之风拂遍乡村大地。
“农村低俗表演”的舞台不能只靠自己崩塌,监管部门别当看客,需要毫不留情的治理!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