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女座星系,直径约 22 万光年,距离地球竟有 250 万光年之遥 。这意味着,光以每秒约 30 万公里的速度疾驰,也需要整整 250 万年才能抵达。在我们的常规认知里,这样的距离几乎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飞船似乎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抵达。
仙女座星系,直径约 22 万光年,距离地球竟有 250 万光年之遥 。这意味着,光以每秒约 30 万公里的速度疾驰,也需要整整 250 万年才能抵达。在我们的常规认知里,这样的距离几乎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飞船似乎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抵达。
人类目前的航天技术,与实现这样的星际旅行还相差甚远。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探测器帕克号,速度也不过 192.2 公里 / 秒,并且这还是借助行星引力弹弓效应才达到的速度。人类探测器真正的巡航速度代表,是 1977 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它们的固定速度是 17 公里 / 秒,以这样的速度,想要飞出太阳系都需要至少 3 万年,更别提前往 250 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了。
那么,为什么说接近光速飞行,28年就能到达250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呢?
要解开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谜题,我们首先需要重新审视光年的概念以及时间的相对性。
光年,作为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约为 9.46×10¹² 千米 。
这个定义是以地球为参照系来计算的,是我们人类在自身的时空框架下对距离的一种度量。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光飞行一年的距离就是一光年,这是基于速度乘以时间的简单距离计算。
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光的世界,情况却截然不同。
对于光本身而言,它没有时间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当物体的速度无限趋于光速时,时间就趋于停止,这就是著名的时间膨胀效应,也被称为钟慢效应 。光以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 光速传播,对于光来说,时间是静止的,这意味着光可以在一瞬间飞行任何遥远的距离。无论是一光年,还是一千光年、一亿光年,光都能瞬间抵达,因为在光的参照系中,时间的流逝为零。
速度对时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时间,还涉及空间,这就是尺缩效应。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时间膨胀效应和尺缩效应总是同时出现且相互关联 。同样以光为例,光不仅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对于光来说,不管多远的距离都近在咫尺,这就是为什么光能够瞬间跨越遥远星际空间的原因,它所感知的空间距离被极度压缩,整个宇宙在光的 “眼中” 仿佛被浓缩成一个点,所有的天体都触手可及 。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 。其中,时间膨胀效应是狭义相对论的重要结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时间的流逝并非绝对不变,而是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运动时,运动物体上的时间会比静止物体上的时间流逝得更慢,而且速度越快,这种时间变慢的效应就越明显 。
时间膨胀效应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来理解。
假设有一个光子钟,它由两面平行的镜子组成,一个光子在两面镜子之间来回反射,每次反射的时间间隔被定义为一个时间单位 。当光子钟静止时,光子在垂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但当光子钟以高速运动时,从静止观察者的角度看,光子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条斜线,光子需要走过更长的距离才能完成一次反射 。由于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不变的,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的公式,为了保证光速不变,光子完成一次反射所需的时间就会变长,这意味着运动中的光子钟时间变慢了 。
与时间膨胀效应紧密相连的是尺缩效应,它同样是狭义相对论中关于时空相对性的重要体现 。尺缩效应指的是,当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以高速运动时,在运动方向上,观察者所测量到的物体长度会比物体静止时的长度更短 。这种长度收缩并非是物体本身的物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时空的相对性导致的观测结果 。
还是以飞船为例,当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时,从地球上的观察者角度来看,飞船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缩短。而且,飞船的速度越接近光速,这种长度收缩的现象就越明显 。当飞船速度无限接近光速时,长度(空间)将趋近于 0,这意味着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眼中,飞船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几乎消失了 。
尺缩效应与时间膨胀效应是等价的,它们同时出现,共同揭示了速度对时空的影响 。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绝对不变的概念,而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这种时空的相对性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认知,但已经在许多高精度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例如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对高速运动粒子的观测就证实了尺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的存在 。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只要飞船的速度足够接近光速,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遥远的距离,抵达 250 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然而在实际的星际旅行中,飞船从地球出发前往仙女座星系,绝不可能瞬间达到光速,它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加速和减速过程 。
在旅程的前半程,飞船需要不断地加速,尽可能地接近光速,以利用时间膨胀效应和尺缩效应来缩短航行时间 。这就如同汽车在启动时,需要逐渐踩下油门,使速度慢慢提升,而不能瞬间达到高速行驶状态 。飞船的加速过程需要持续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对能源供应和推进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目前,人类已知的能源中,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星际航行能源之一,但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并将其应用于飞船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 。
当飞船接近仙女座星系时,后半程的减速过程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飞船在到达目的地时仍保持着接近光速的高速,那么它将直接飞掠过仙女座星系,根本无法实现对该星系的探索 。因此,飞船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开始减速,就像汽车在到达目的地前需要提前刹车一样 。减速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还需要精确控制减速的力度和时间,以确保飞船能够安全、准确地抵达目标位置 。
在星际旅行中,人体对加速度的承受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人体能承受的加速度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一个 g 的加速度被认为是合理且舒适的,这也是人类在地球上每天所感受到的重力加速度 。在地球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一个 g 的重力作用,我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加速度环境,所以日常活动中不会感到不适 。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在极端情况下,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承受 10 个 g 的加速度 。然而,这种高加速度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极大的负担,会导致血液在体内的分布发生变化,使人体出现诸如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 。长时间承受如此高的加速度,人体根本无法承受,更不用说进行长达数年的星际旅行加速过程了 。
特别是对于前往 250 万光年外仙女座星系的漫长旅程,飞船需要数年不断地加速,这就必须保证人体有足够的舒适感和承受力 。如果加速度过大,宇航员在飞船内将难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
因此,在设计星际飞船的加速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体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采用合适的加速度值,以确保宇航员能够在整个旅程中保持健康和良好的状态 。
基于前面所阐述的理论与实际挑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飞船如何能在 28 年左右抵达 250 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 。
假设飞船以一个 g 的加速度不断加速,然后在后半程以一个 g 的加速度不断减速,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保证飞船到达仙女座星系时速度为零,又能让宇航员在整个旅程中处于较为舒适的环境,避免因过大加速度而承受身体上的不适 。由于旅程的对称性,我们只需要计算前半程以一个 g 的加速度飞行 125 万光年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将这个时间乘以 2,就能得到总时间 。
这个计算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数学运算,因为随着飞船的速度越来越接近光速,时间膨胀效应变得极为显著,必须将其纳入计算之中 。时间膨胀效应会使飞船上的时间流逝速度相对于地球时间大幅减缓,这就导致飞船上的时间与地球上所观察到的时间出现巨大差异 。通过运用狭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膨胀效应的公式,以及考虑加速度情况下的相关公式进行精确计算 ,最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飞船飞行 250 万光年的距离大约只需要 28 年时间 。
然而,当我们从地球的角度去观察这艘飞船的旅程时,情况却截然不同 。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来,飞船仍需要大约 250 万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仙女座星系 。
这是因为在地球的参照系中,时间的流逝是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受到飞船高速运动所带来的时间膨胀效应的影响 。也就是说,当飞船上的宇航员经历了短短 28 年的旅程到达仙女座星系时,地球上已经沧海桑田,250 万年的漫长岁月已经悄然流逝,曾经熟悉的一切或许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来源:宇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