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越王楼,必然会想到越王李贞,一提起李贞,又不能不提及他的母亲燕氏。燕氏祖上为北朝贵族,父亲燕宝寿乃一代才子,她从小品性端正,诗文极佳。
我们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原来写的是它》一文中,为你分享了《重建越王楼记》原文。
当我走进新时代下浴火重生的越王楼,读完了展厅中的《大唐越王楼》巨幅连环画后,发现天下诗文第一楼竟然是它。
这不禁让人生疑,那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又算什么,难道关于它们的诗文名篇还少吗?
现在,就让我们从《大唐越王楼》的巨幅连环画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越王楼的传奇故事。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照片,来自越王楼的展厅,所有故事内容源自于连环画的内容整理。
我们将按照连环画的先后顺序为你分享,每段文字的编号将与连环画中保持一致。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一)
1、看到越王楼,必然会想到越王李贞,一提起李贞,又不能不提及他的母亲燕氏。燕氏祖上为北朝贵族,父亲燕宝寿乃一代才子,她从小品性端正,诗文极佳。
2、时逢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顺势起兵,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高祖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战功赫赫,被高祖封为秦王,节制全国兵马。
3、秦王久闻燕氏贤德,欲娶为妻,于是携重金为聘礼,派人去燕府提亲。燕氏嫁入秦王府,深得秦王喜爱。后来朝廷内讧,秦王登基,是为唐太宗。
4、太宗将燕氏封为贤妃,不久之后又改封德妃,史称燕德妃。燕德妃为太宗生有两个儿子,次子李嚣早逝,唯有长子贞留在身边。
5、燕德妃见只广博,德配孟母,把小王子调教得礼仪周全,颇有王者风范。太宗见状,甚是高兴,当即封儿子李贞为汉王,后来改封原王,最终封为越王。
6、越王李贞从小善于骑马射箭,又特好阅读先贤史籍。他在母亲教导之下,常常以忠孝约束自己,以历代兴衰故事作为借鉴,最终成为一代贤王。
7、燕德妃身体不好,晚年患有眼疾,李贞便亲自守在床前,为母亲诵读诗词文赋。母亲去世若干年后,李贞还心存怀念地说:“她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我一颗正直的心。”
8、唐太宗驾崩以后,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此时南诏(云南大理)战乱生反,吐蕃各部落不断东侵,直接威胁着大唐的西南疆域。
9、消息传到长安(西安市),唐高宗立刻召集殿下群臣,商议如何应对。群臣面面相觑,胸中皆无良策。最后还是高宗皇帝心智一亮,想到了越州的皇兄李贞。
10、唐高宗赶紧下诏,任命李贞为绵州刺史,让他坐镇西南,控扼蜀道咽喉,以维护大唐的边疆稳定。李贞一接到诏书,立刻风尘仆仆往绵州赶去。
11、656年,越王李贞赴任绵州。他在调查研究之后,罢免一批贪官,抓捕一批盗匪,保护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秩序和蜀道的畅通。
12、李贞又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开放市场,互惠互利,缓和了与吐番各部的边境纠纷。一时,各族亲如兄弟,边陲无战事。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二)
13、李贞为了贯彻唐高宗“利有攸往,实在西南”的战略部署,于是秦朝廷批准,修建越王城和越王府,以弘扬大唐国威,彰显皇恩浩荡。
14、李贞不负皇恩,亲自外出选址,他来到绵州城西北,发现有一块背靠绵山、面临涪江、与城南蛇山遥相呼应的风水宝地,不由放声笑道:“就在此地!”
15、宝地位于龟山,气势恢宏,如果在此建一高楼,既可瞭望军情、观测天象,又能登高揽胜,点画江山。李贞立刻亲自设计,一切均按王制打造,决不僭越。
16、设计图纸确定以后,开始大规模招募工匠,在龟山破土动工。李贞常常亲临工地,临督修造,决不允许有一丝半点的含糊。
17、历时三载寒暑,李贞先作府邸而后建楼宇,彰显出王府之气象。龟山上百尺高楼拔地而起,成为大唐绵州的文化地标。此楼亦被后人称为“越王楼”。
18、紧接着,李贞又开始扩建州城,改作城垒。他减轻赋税,发展商贸。绵州市繁华,“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史称“剑南雄州”“陇蜀康庄”。
19、李贞还常常走街串巷,了解民情,尽力为绵州百姓多办些好事。有一次他来到绵州富乐山,不由兴致勃发,向本地居民打听绵州的趣闻逸事。
20、这时有本地人告诉他说:此山原名东山,因刘备来到涪县与同宗兄弟刘璋畅饮时,谈及西蜀富庶,衷心赞叹:“富哉,今日之乐乎!”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三)
21、“因为刘备这一句话,此山便改称富乐山了?”李贞随口问道。本地人听了也不答话,只是连连点头。李贞不由朗声笑道:“蜀汉昭烈帝,可谓真英雄耳!”
22、回到府中,李贞久久不能入眠,他一想到昭烈帝至死不渝复兴汉室的伟大抱负,就萌生了修造“昭烈庙”,以祭奠这位旷世英雄的想法。
23、他立刻披衣起床,伏案疾书道“绵州东山有照烈帝驻骅之所,臣想在此修庙,祭祀蜀汉皇帝。”后来李贞又反复思考,总觉得此举不太妥当。
24、为了不致于引起误会,李贞又重新起草奏章,“臣欲在富乐山建一高坛,代替皇上时祭告天地,以扬大唐声威,以播皇上盛德。”
25、高宗皇帝见此秦章,甚是高兴,颁下圣旨,命令李贞择日动工。李贞接下圣旨,迅速设计图纸,组织工匠日夜施工。
26、数月之后,一个上圆下方的高坛筑成,具有天覆地载之意,甚是恢宏。李贞为了体现皇恩,又在此处竖一石埤,刻上“救修富乐坛”五个大字。
27、以后每当春季来临,李贞都要带领州衙官吏,来富乐坛祭拜天地,以祈祷绵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民乐业。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28、661年,越王李贞又接到诏书,调任他为豫州(今河南汝州)头,对那渐行渐远的越王楼甚是不舍。
29、天有有测风云,大唐政局变幻。就在李贞一心为民谋福利的时候,唐高宗李治身体欠佳,皇后武氏上朝辅政,被朝臣呼为“二圣”。
30、不久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此时皇太后已经大权在握,政由己出,亲处临朝称制。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四)
31、在朝臣一片反对声中,武氏更加跋扈,她居然废掉李显,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84年,她再次废掉李旦,自己登上皇位,号称“则天皇帝”。
32、同时,她还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然篡夺唐朝政权,从此武氏家族鸡犬升天,占据各个要害部门。李唐王子被贬被杀,族人惶惶不可终日。
33、消息传到豫州,李贞甚为愤怒。于是摆下香案,仰天长啸:“不肖子孙李贞,誓与武贼不两立,吾当倾一下志士,恢复大唐社稷。”
34、随后李贞安排儿子琅琊王李冲去联络韩王李元嘉父子、鲁王李灵夔父子、范阳王李绪,要求大家共同起兵,推翻武周政权。
35、岂知中途有人告密,武则天迅速派兵镇压,李氏联盟崩溃。武周大军各个击破,随后兵临豫州城下。李贞不愿祸及百姓,下令开城投降。
36、面对武周军队,李贞不愿屈从,他手捧毒酒一饮而尽。后来武则天颁下圣旨,将他父子五人定为叛逆之罪,夺其爵位,削其属籍,改为虺氏。
37、越王李贞走了,他忿忿不平地离开了人世。他留下了一份遗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留下了壮丽辉煌的越王楼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38、则天皇帝晚年,被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退位,同时宣布削去帝号,恢复大唐王朝。她的儿子李显复位之后,仍然称唐中宗。
39、李氏族人正在高兴,想不到韦皇后又效仿武氏,开始架空李显,独掌大权。随后她又毒死李显,妄图临朝称制,唐宫陷入混乱。
40、被武氏废掉的唐睿宗李旦,有一个儿子名叫李隆基。此人行侠仗义,交友无数,当他看到韦后作乱,甚为气愤,于是率众入宫,剪灭韦后。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五)
41、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重掌朝政,但此时的朝廷并不安定,仍然危机四伏。唐睿宗自知无力掌控,于是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史称唐玄宗。
42、唐玄宗拨乱反正,一步步平息了宫延隐患。他为了凝聚皇族,巩固统治,于717年诏告天下:“越王贞死非其罪……建谥曰敬王”,公开为李贞平反昭雪。
43、同时,他又恢复李贞父子等五人爵位。并于718年再次下诏,让越王李贞“陪葬于昭陵”(唐太宗陵)。从此以后,世人皆去越王楼吊唁李贞。
44、720年,礼部尚书兼益州大都督府长使苏颋,在赴任成都的途中,于绵州越王楼召见了名声在外的绵州明县表莲居士李白(时年二十岁)。
45、当他看了李白献上的《蜀道难》等诗文,不由大加赞赏:“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见力未成,足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
46、在唐玄宗执政期间,他开创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盛世,史称“开元盛世”。当时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大唐帝国欣欣向荣。
47、可唐玄宗到了晚年,却沉溺于享乐,疏于朝政,以致于藩镇割据。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烧、杀、抢、掠,眼看就要攻进长安。
48、此时长安却无兵可调,无险可守,众大臣纷纷要求出逃。唐玄宗无奈,被迫领着王公大臣,后宫嫔妃,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撤离长安,逃亡西蜀。
49、唐玄宗一路上千辛万苦,甚为伤感,就在他绝望之际,猛然想起了越王李贞。他立刻安排队伍直奔绵州越王楼,要去吊唁这位忠心耿耿的老祖宗。
《大唐越王楼》连环画(六)
50、唐玄宗一来到越王楼,当即被它富丽堂皇的气势震撼,心情顿时好转,并把越王楼作为行宫。叛乱平息之后,玄宗回到长安,仍然思念着绵州越王楼。
51、后来黄巢起义,唐僖宗也被迫撤离长安逃往西蜀。当他来到绵州越王楼一看,和唐玄宗一样,也把越王楼作为自己的行宫,天天在这里享受唐宫乐舞。
52、无朝时期,越王楼成为绵州新年灯会的主会场。楼上彩灯高挂,鼓乐喧震,与楼下涪江上的彩灯、彩船交相辉映。楼外广场还有车灯、龙灯,歌舞、杂耍,热闹非凡。
53、九百多年后,明朝万历年间,越王楼自然损毁,于是官绅联名上书,要求重建越王楼。虽然民间捐款甚多,但因没有朝廷支持,这次重建的越王楼规模大不如从前。
54、清朝乾隆初年,越王楼再次损毁,此后两百多年都未重建。世人凭吊越王,已无楼宇可望,仅剩一片基石在那里讲述着无尽的伤痛。人们遗憾之余,遂将其称作“越王台”。
55、越王楼虽然没有了,但它那霸气的台基和优美的故事,以及众多辉煌的诗篇,却一直流传,吸引着天下的文人雅士。
56、早在714年,诗仙李白就曾经登楼吟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时越王尚未平反,他只好避开越王二字,称其为《上楼诗》。
57、762年,杜甫来到绵州,吟唱了《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58、继李白、杜甫之后,又有樊宗师、李商隐、陆游、万万里、杨慎、王世祯、果亲王、李调元等历代名家题咏越五王楼的诗文数百篇,涵盖唐代至民国诗坛代表人物。真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59、1913年,绵州改为绵阳。198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越王楼。2001-2011年十年间,修造了主楼内外15层,高度99米,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实为海内仿古高楼之冠。
60、越王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也是唐代四大名楼之秀。越王楼既是绵阳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有天下第一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来源:水经注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