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科学治理让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7:57 1

摘要:近日,在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院士团队正在进行盐碱地土壤结构改良试验示范,采用“人工+机械”的方式将14万吨农家肥、改良剂陆续播撒进盐碱地,提升土壤肥力。据了解,项目总投资2.1亿元,实施面积达2.2396万亩,主要开

近日,在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院士团队正在进行盐碱地土壤结构改良试验示范,采用“人工+机械”的方式将14万吨农家肥、改良剂陆续播撒进盐碱地,提升土壤肥力。据了解,项目总投资2.1亿元,实施面积达2.2396万亩,主要开展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技术示范工程等六大项目建设,实施灌排工程、土地精平等13项技术。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科研团队正在开展盐碱地快速改良与地力高效关键技术示范,整体项目计划于12月底全面完工。“项目主要按照‘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耕地提质、产能提高、水肥提效、生态提档、智慧提升、产业提级的多元化目标,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五原模式’,为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经验。”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李二珍说。

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 签约摄影师 李志轩/摄

盐碱化耕地面积大、分布广、地力差、产量低,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市农牧民增产增收和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让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我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意义重大。为了让盐碱地焕发新生机,我市编制《内蒙古巴彦淖尔市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规划》《巴彦淖尔市耕地地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针对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研究集成“五位一体”、“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为全市盐碱化耕地改良构建起长效、经济、绿色的改良技术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成立河套灌区土壤地力提升技术创新中心。

同时,依托三瑞农科等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加大对耐盐碱作物品种的选育力度,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研发、培育与试种。搭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实施国家级育种联合攻关项目,聚焦向日葵抗性育种、品质育种,创建全国一流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出向日葵“SH363”“SH361”“三瑞3号”及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枸杞“燕杞1号”等耐盐品种,同步开展高粱耐盐碱性品种筛选试验、耐盐碱牧草示范,并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耐盐碱作物展示平台,筛选适宜我市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强化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试点引领,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围绕打造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片,扩大盐碱耕地酸性改良物料中和盐碱试验示范实施范围,让盐碱地增产增效。

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西海岸高效农业创新示范园区,工人们正将氨基酸液体肥精准注入肥料储罐,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沿纵横交错的滴灌带精准输送至每寸土地,为降低土壤盐碱化注入“科技解药”。过去,这里因盐碱化严重沦为中低产田。近两年,当地通过实施液态肥站、有机肥罐、施肥机、滴片过滤器及管网改造等工程,土壤盐碱度显著降低,作物产量大幅提升。

乌梁素海西岸高效农业创新示范园区 (图源自河套融媒 巴彦淖尔新闻联播)

近年来,我市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即将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建立多元筹资机制,通过“五位一体”“暗管排盐”等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改良盐碱地。我市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统筹推进农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高标准农田+N”整合模式,实现农牧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今年,我市计划结合高标准农田同步规划、设计、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30.2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及时总结‘巴彦淖尔’盐碱地治理模式,挖掘亮点,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市农牧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班轶超说。

来源:掌上巴彦淖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