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的诊室,一年能接诊大约300例突聋患者。根据以往的临床诊疗经验,突聋高发于40~60岁的人群中,但近几年,突聋正向年轻群体蔓延。
通宵加班的护士、批改论文的教授、辅导孩子作业情绪激动的妈妈、熬夜打游戏的学生……在耳科诊室,突发性耳聋的就诊人群表现出年轻化趋势。
“听不见”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纯音听阈至少在相邻的2个频率下降不少于20分贝。
在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的诊室,一年能接诊大约300例突聋患者。根据以往的临床诊疗经验,突聋高发于40~60岁的人群中,但近几年,突聋正向年轻群体蔓延。
11月2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中)分析患者耳内情况。杨晓露摄
“突聋的很多案例是因为内耳血栓形成,耳朵血管堵住成了‘耳梗’。突聋的急性发作期在3周以内,而黄金的治疗时间是48小时到72小时。一旦错过治疗,就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的损失。”李永新介绍。
对于突聋患者来说,多拖延一分钟就增加了一分听力损伤的风险。武汉同济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冰丹2018年进行的一项面向1220名单侧突聋患者的研究显示,突聋患者在发病15天内到院就诊症状好转的情况占59.68%,15天后接受治疗患者症状好转的比例降至20.44%。
冰丹提到,突聋患者如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急性听力下降,及早就诊,则可能获得更高的恢复概率。不过,也有对听力下降不敏感的患者,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时,如耳鸣或天旋地转地晕,突发的听力下降很容易被这些症状遮蔽。有些患者眩晕治疗几周后,晕的状况大为好转,才惊觉听力下降,转而进行突聋治疗,但时间延误,往往意味着治疗效果的大打折扣。“如果出现急性耳鸣或急性眩晕,不要忘了查查听力。”冰丹提醒道。
11月22日,武汉同济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冰丹(左)在门诊诊疗。受访者供图
突发性耳聋背后有情绪诱因
37岁的林黎(化名)到李永新诊室时,已经是左耳突聋的第40天。感受到听力下降后,她在辽宁当地进行了治疗,听力虽然有所恢复,但她仍然能感受到耳鸣,耳朵里有低低的声音在回旋。她回忆起突聋的前一天,又会感到胸腔处涌起一种上火的感觉:“那天给孩子辅导作业,好多遍都讲不明白,讲着讲着就急了……第二天就觉得听不清楚,耳朵闷闷的,像被堵住了。”
“急”是李永新迅速捕捉到的关键词。随着发病的年轻化,突聋的诱因也在悄然变化。李永新介绍,年轻人突聋背后则有更多的情绪诱因,如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
李永新在诊室中时常兼任着心理疏导者的角色。大学教授王蕊(化名)因连日批改学生论文而诱发了突聋。即使听力已恢复如常,一旦回到工作场景中,她就能听到一阵阵嗡嗡声,即便在商场吃饭也觉得自己像一只惊弓之鸟,总担心嘈杂的环境对听力再次造成影响。在找李永新复诊时,她仍显焦虑:还会复发吗?对我的生活还有没有影响?
“情绪导致的供血不足在药物的刺激下供血足了,也总会遗留一些边边角角。对于低频下降型突聋愈后耳鸣的情况,可以选择到针灸科治疗。”给出新的诊疗方案后,李永新安慰道:好着呢,多出去转转。心情舒缓了,突聋的阴影自然会一点点消散。
长期、反复的听力下降可能不仅是突发性耳聋
李永新介绍,只有先舒缓患者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放松下来,才有了治疗的机会。内耳的血管供应受到情感、情绪的调控,情绪放松的状态下,血管平滑肌也是放松的,而一旦情绪紧张,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直径变细,供血量变少,就可能导致突聋。持续紧张、持续焦虑的人群也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病毒感染等病理性因素诱发的突聋往往愈后较差,而情绪诱发的突聋一旦把握黄金治疗期往往能有较好预后效果。
长期的情绪囹圄导致的反复听力下降可能已脱离耳科治疗的范畴,而需要心理科或其他科室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反复的听力下降还需要考虑其他疾病,而不只是单纯的突聋。
张广(化名)是因为突然性的听力下降来到冰丹诊室的。但冰丹却发现,张广的突聋有些不一样。据张广回忆,第一次发生“突聋”后,通过治疗有所好转,但没过多久听力再次下降,反反复复一直不好。“像张广这种反复波动性听力下降可能是偏头痛引起的或者是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梅尼埃病等等,并非突聋,所以治疗方案也和突聋不同。”冰丹解释道。
12岁的佳佳(化名)同样被反复“突聋”困扰。尽管已经治疗了几个月,佳佳仍然觉得耳朵有问题,每次听力测试检测的结果也都不一样。冰丹为她做了客观听力检测,发现佳佳完全没有听力损失。“佳佳的描述和突聋的症状也不一致,我们判断可能是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聋’,更多需要心理上的干预。”
走出耳科诊室,焦虑的妈妈决定换一种陪伴孩子的方式,忙碌的教授决定暂时放下工作,加班的护士打算回去补上一觉……当情绪平复了,耳外就又是一片欢声笑语的生动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