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湖湘文化血脉交融的沃土。为了擦亮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名片,2019年6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茜茜
五月的岳麓山下,千年学府的古韵与绿意交融,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朱张会讲”的往昔风华。
这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湖湘文化血脉交融的沃土。为了擦亮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名片,2019年6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六度春秋流转,研究中心以系列讲座“广知”、以征文活动“启思”、以实践创新“促行”的教育路径,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教育成果导入学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理论研究-教学成果-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5月上旬,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长沙采访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岳麓学者、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雷跃捷,听他讲述理论铸魂、实践赋能、信仰筑基的融合创新路径,激励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勇担时代使命。
知之深:千年文脉与真理光芒的交响
为什么选择在湖南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与教学?
“我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作为一名湖南人,希望能为家乡高校的新闻教学工作贡献一份力量。”面对记者的提问,雷跃捷的回答中,有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学术的执着。
“在这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教学具有天然优势。”雷跃捷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雷跃捷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的第一线,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走进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学术著作和研究资料。雷跃捷常常在这里埋头钻研,与团队成员探讨学术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
“雷教授一直身体力行,坚持以高品质科研带动高品质教学。”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琼介绍,“6年来,他主讲了多门专业主干课程,带领青年老师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尤其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教学内容的提升。”
在雷跃捷的带领下,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一般项目5项,省级教学和科研项目5项,获得省级以上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3项。
这些沉甸甸的成果,不仅是研究中心科研实力的见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的深入探索和创新突破。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媒介技术迭代、传播格局变迁和舆论生态复杂的多重挑战,如何培养出能记录中国前进发展、适应全球传播的优秀后备人才,成为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的第一价值观,事关新闻与传播学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唐珍名表示,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于在校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
学院多次创新性开展各类高端讲座,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岳麓传媒论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系列讲座,邀请包括童兵教授等在内的15位名家学者担纲讲授,为学生们打开了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沿理论和实践动态的窗口。
今年下半年,学院还将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相关课程。
行之实:从“象牙塔”到“烟火巷”的跨越
“鲜活的理论要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鲜活的‘生命力’。”雷跃捷深知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枯燥而抽象的理论,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或不变的范畴,而是动态演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自2023年起,湖南大学创造性开展了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活动,今年即将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第三届。
这一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校园与社会,让学子们能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在首届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高度评价这一实践活动,认为“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吕乐林的实践经历,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纸上”落到“地上”的一个缩影。
2023年暑期,吕乐林参加了“湘江北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见习营活动。活动中,她深入乡村、社区,与村民们亲切交流,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点滴。家门口通路后村民的笑脸、返乡创业青年眼里的色彩,这些生动的画面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
“这次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意,我们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递真实的力量。”吕乐林感慨地说。她将这次实践的思想启迪转化成了获奖作品《听·湘江北去潮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专业实践》。在作品中,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届在湖南大学举办的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活动在业内引发良好反响后,第二届在中南大学举办时,吸引了来自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名高校学生的目光。比如,贺州学院就有20多名学生参与了第二届的征文活动。
据了解,自2023年湖南日报“青春合伙人”项目开启以来,湖南大学不少新闻学子也积极参与其中,以青春视角解码时代命题,用创新表达传递主流价值。
“这是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实现‘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的双重提升。”雷跃捷肯定地说,这种“校媒联动、理论筑基、实践育人”的模式,不仅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信之坚:在价值迷雾中点亮“心灯”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社会竞争、家庭教育、学校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唯功利化学习”倾向愈发明显。
如何避免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成为摆在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记者的担忧,雷跃捷坦然而坚定地说:“新闻教育不是‘技能教育’更不是‘廉价教育’。”
他解释道,新闻教育中的技能培养是“器”,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是“道”,只有“器”与“道”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前瞻视野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当被问到“累不累”时,雷跃捷笑着说:“我的导师今年80岁了,还活跃在教学一线,还在带博士研究生,还在写教材,这是终身的事业。”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我们新传学子而言,走好人生路、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一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
今年大四的张小林,是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广告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了征文活动后,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他明白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让他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民。
目前就职于新华社湖南分社的罗定康,硕士期间师承雷跃捷教授。回忆起过去两年的学习经历,他坦言“为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罗定康告诉记者,新华社的工作准则为“先是党的人,再是新华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他在工作中无论是把笔触和镜头对着谁,都能以‘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在“流量江湖”中做清醒的“摆渡人”。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才能让真理的力量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进而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六年来,在岳麓山的见证下,在湘江水的滋养中,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以“知”为基、以“行”为径、以“信”为锚,在媒介生态剧变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红专并进、知行共生”的新闻育人之路。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唐珍名表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的新闻人是时代的“刚需”。研究中心将坚持以学术为纲,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坚持以品牌为要,打造“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的学术品牌;坚持以成才为本,为学院师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学术养分。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