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I最新综述丨脂质纳米颗粒如何重塑癌症治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8:19 3

摘要:癌症治疗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传统化疗因毒性强、靶向性差等问题正面临诸多挑战,而脂质纳米颗粒(LBNPs)凭借其精准的“智能投递”能力,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

癌症治疗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传统化疗因毒性强、靶向性差等问题正面临诸多挑战,而脂质纳米颗粒(LBNPs)凭借其精准的“智能投递”能力,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

近期,BIO Integration上线了一篇Review “Lipid-based Nanoparticles: Strategy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本文综述了LBNPs的结构、种类、制备方法、靶向策略、优点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LBNPs在肿瘤治疗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全面了解LBNPs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主要内容

脂质纳米颗粒家族包含四大核心类型:脂质体、固体脂质颗粒(SLNs)、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和脂质-聚合物杂化颗粒(LPHNPs)。脂质体作为经典代表,其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可同时包裹亲水和疏水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药物如脂质体阿霉素(Doxil) 。SLNs以固态脂质内核为特色,适合长效缓释治疗,但其刚性结构可能导致药物储存期间外泄。NLCs通过混合固态与液态脂质,形成无序脂质矩阵,稳定性显著增强。LPHNPs则融合脂质与聚合物的双重优势,外层脂质壳提升生物相容性,内层聚合物核实现可控药物释放。这些分类各具特色,覆盖从化疗药物到基因疗法的多样化需求,为精准医疗提供丰富工具。

图1:LBNP分类与药物递送策略

LBNPs的合成如同纳米级精密工程,不同工艺直接影响颗粒性能。微流控技术通过微米级通道精准控制流体混合,可制备误差小、均一颗粒,特别适用于基因药物载体;超临界流体法利用二氧化碳在高压下的特殊状态,实现无溶剂合成,避免有机溶剂残留毒性。溶剂乳化法通过油水相高速搅拌形成纳米乳液,成本低且易于规模化生产,但需严格调控乳化剂比例以避免颗粒聚集。纳米沉淀法则通过快速混合诱导药物包裹,操作简便但载药量受限。超临界流体技术近年突破显著,可制备高纯度颗粒。

图2:LBNPs的制备方法

LBNPs的靶向能力源于“被动+主动+响应”的协同机制。其中,被动靶向依赖肿瘤血管的EPR效应;主动靶向则通过表面修饰实现“智能识别”;而在此基础上,更为前沿的是环境响应型设计——这类系统能够感知肿瘤特有的微环境特征,并据此实现“自我释放”。例如,pH敏感型脂质体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中破裂释放药物,而酶触发式载体仅在肿瘤组织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下解离。

图3:LBNP类型和药物递送

总结:

尽管LBNPs已展现巨大潜力,规模化生产、长期毒性评估仍是待解难题。例如,微流控技术虽精度高,但每小时仅能生产0.5升纳米悬浮液,难以满足商业化需求;部分修饰脂质体的PEG化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反应。未来,LBNPs将与AI预测模型结合——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脂质配方,提高载药率;而CRISPR-LNP复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基因编辑与纳米载体的深度融合。正如研究者所言:“我们正站在纳米医学的奇点,LBNPs将重新定义‘精准’的边界。”

引用方式:

Chauhan AS, Chand P, Parashar T. Lipid-based Nanoparticles: Strategy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BIO Integration. 2025. Vol. 6(1). DOI: 10.15212/bioi-2024-0107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bioi-2024-0107

来源:Yoni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