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美元霸权,不少专家学者会从外汇储备占比、国际支付份额、大宗商品定价权等角度展开分析。这些数据固然直观展现了美元的统治地位,但它们更像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托起这座冰山的关键基座,其实是一块常被忽视的拼图——美国持续数十年的贸易逆差。
聊起美元霸权,不少专家学者会从外汇储备占比、国际支付份额、大宗商品定价权等角度展开分析。这些数据固然直观展现了美元的统治地位,但它们更像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托起这座冰山的关键基座,其实是一块常被忽视的拼图——美国持续数十年的贸易逆差。
这听起来有些反常识。传统经济学总把贸易逆差视为经济疲软的信号,就连特朗普执政时也将"扭转贸易失衡"作为施政口号。但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正是这种看似"不健康"的贸易状态,构成了美元霸权体系的核心支柱。接下来,让我们沿着美元流动的轨迹,解开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谜题。
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全球市场对美元的持续需求。但问题来了:在200多个主权国家中,美元并非法定货币,其他国家的企业、居民如何获取这种"世界货币"?答案就藏在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里。
美联储作为美元体系的"总阀门",掌握着印钞的核心权力。通过量化宽松、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美联储将新印制的美元注入美国经济。这些带着油墨味的绿钞,以贷款形式流入企业账户,以财政支出进入政府金库,以消费信贷的方式充实个人钱包。
简单来说,美联储负责"印钱",而美国国内市场则成了美元的"蓄水池"。
接下来,美国强大的消费引擎开始发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从世界各地采购商品:中国的3C产品、中东的原油、东南亚的纺织品、欧洲的高端消费品......
每一笔进口交易,都像是打开了美元外流的闸门。就这样,美联储印出的钞票,通过贸易逆差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市场,完成了美元的"全球播种"。
当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居民拿到美元后,这些"绿纸片"能直接在本国使用吗?显然不行。在绝大多数国家,美元既不能交房租,也买不了菜,甚至连水电费都支付不了。那么,这些美元最终流向了哪里?
答案是美国的金融市场。全球各国的央行、投资机构和企业,纷纷将手中的美元投入美国国债、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尤其是美国国债,凭借"金边债券"的信誉和流动性,成为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压舱石"。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个精妙的闭环:其他国家向美国输出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换取美元;而这些美元最终又以投资的形式回流美国,支撑起华尔街的繁荣。
这就像一场全球参与的货币游戏:美联储负责发牌,美国消费市场负责分牌,而其他国家则通过购买金融资产的方式,把牌又打回美国手中。在这个循环中,贸易逆差是美元外流的通道,而美国金融市场则扮演着"货币回收器"的角色。
理解了美元的循环逻辑,就能明白贸易逆差为何是美元霸权的关键拼图。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美国贸易逆差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首先,美元的全球供给渠道将被切断。美联储即便开足马力印钞,也无法通过贸易途径将美元输送到世界各地。其次,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会大幅下降。既然无法通过贸易赚取美元,其他国家自然没必要持有大量美元资产。最终,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受到动摇。
这也解释了特朗普"扭转贸易逆差"政策的内在矛盾:减少逆差意味着缩减美元的全球供给,这与维持美元霸权的目标背道而驰。有趣的是,观察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崛起历程会发现,在其国际化阶段,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贸易逆差。这并非巧合,而是货币霸权体系的内在要求。
美元霸权的形成,本质上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全球货币循环系统。贸易逆差看似是美国经济的"短板",实则是维持美元统治地位的关键工具。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美联储印钞、美国消费、全球投资、美元回流,共同支撑起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
读懂了这个循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国际货币体系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底层密码。
文本来源 @许玉道 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