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细胞联合疗法助肠癌患者,从“无法切除”到“19个月未复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9:14 1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癌症。由于结肠镜筛查的普及率不足,无数患者在毫不知情中错过黄金治疗期,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尽管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疗法已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但对于晚期转移性CRC患者而言,仍面临治疗手段匮乏的困境。数据显示,局部期患者92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癌症。由于结肠镜筛查的普及率不足,无数患者在毫不知情中错过黄金治疗期,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尽管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疗法已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但对于晚期转移性CRC患者而言,仍面临治疗手段匮乏的困境。数据显示,局部期患者92.3%的5年生存率令人欣慰,可一旦癌细胞扩散至区域或远处,这一数字便断崖式下跌至74.3%和15.7%,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早已成为守护生命的燃眉之急!

幸运的是,医学的曙光正在破晓!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试验证实,免疫疗法对结直肠癌患者蕴含着巨大的治疗潜力。近日,《转化癌症研究》报告了一则突破性案例,更是让医学界为之沸腾:一名IV期CRC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过继细胞移植疗法后,获得显著临床获益。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水平从14.7ng/mL骤降至1.9ng/mL(恢复至正常范围),更令人振奋的是,长达19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未出现任何复发迹象,也未发生并发症,为晚期CRC治疗提供了新的成功范例。

▲截图源自“TCR”

NK+αβT细胞疗法助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完全缓解,生存期超2年,肿瘤标志物骤降96%

本例患者是一位81岁的女性,因不明原因暗红色便血就诊,确诊为结直肠癌(CRC)。患者有20年高血压及10年骨质疏松病史,结肠镜检查显示不规则肿块占据肠腔2/3,无法穿刺取样;血清检测显示癌胚抗原(CEA)高达48.13ng/mL,CA199达75.86U/mL,CA125为64.13IU/mL;CT及MRI检查证实直肠乙状结肠占位,肝脏存在多处转移病灶。

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肝下前切除术及左肝转移癌切除术。术中虽成功切除肝左叶表面转移灶,但部分CT显示的低密度病灶无法完全清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分化型腺癌侵犯浆膜,伴淋巴结转移(4/13),左肝病灶为转移性肿瘤,所幸手术切缘无肿瘤侵犯。出院后,患者采用卡培他滨巩固治疗,血清CEA一度降至19.52ng/mL,但两周后迅速反弹。遂入组接受6个疗程的NK细胞+αβT细胞静脉输注免疫治疗。

结果显示:首次输注后,肿瘤标志物CEA明显下降,从14.7ng/mL骤降至6.1ng/mL经过4次治疗后更降至1.9ng/mL,回归正常水平((详见下图)。

▲图源“TC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影像检查带来双重惊喜:CT扫描显示,肝脏转移灶体积显著缩小,密度趋近正常肝组织(详见下图B/C),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评估疗效,证实该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过继细胞移植治疗前最大病灶为13.44mm×10.81mm,而治疗后已无法测量

▼该患者肝转移灶过继免疫治疗前(图A)、治疗后(图B)CT扫描,及增强CT扫描(图C)

在长达19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复发及并发症,总有效率(ORR)高达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567天,总生存期(OS)更是达到966天(≈2.6年)

这一惊艳案例充分证实,过继细胞移植联合化疗方案为IV期CRC患者带来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小编寄语

总之,上述研究案例证实,过继性细胞移植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既能保障显著临床疗效,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原发灶切除后仍对传统系统治疗应答不佳的晚期患者而言,这种免疫治疗与化疗的“黄金组合”,正成为延长生存期的希望之选。

不过,全球肿瘤医生网小编也需要提醒广大患者,癌症作为一种高度突变且极度狡猾的疾病,目前很难仅依靠单一疗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现阶段理想的抗癌治疗,是依托于权威医院和权威专家的早期规范诊断,并在传统治疗(如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疾病特点、经济状况等,辅以免疫细胞疗法(如NK、CAR-T、TCR-T、TIL、CAR-NK细胞疗法)、癌症疫苗、靶向药物、硼中子俘获疗法、质子治疗等抗癌新药/新技术,以预防癌症复发或转移、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Li S,et al. Significant clinical response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 combination therapy involving capecitabine and adoptive cell transfer therapy: a case report[J].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2019, 8(2): 693.

本文为全球肿瘤医生网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