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局(NITRD)和国家协调办公室(NCO)代表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就《2025年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2025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
2025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局(NITRD)和国家协调办公室(NCO)代表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就《2025年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2025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征询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5月29日,对此RFI的回复可能会发布在美国NITRD官网上。该计划以便美国能够通过开展研发来加速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巩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无与伦比的世界领先地位,增强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促进人类繁荣,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关注联邦政府在未来3至5年内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R&D)中的独特作用,将为OSTP和NITRD NCO制定2025年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供信息。
RFI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基础性突破,例如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都起源于政府资助的研究,之后才实现商业化。产业界往往专注于短期应用,这些应用有望带来立竿见影的回报,而诸如国家安全、公共基础设施韧性和科学发现等关键领域的人工智能往往需要长期投资,且商业回报不确定。通过优先考虑基础研究领域,政府在维护美国技术领先地位以及确保人工智能发展服务于广泛的公共利益而非仅仅受短期市场力量驱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FI提到,联邦人工智能研发投资未来可优先考虑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人工智能算法、架构、数学基础和计算范式的根本性进展;(2)与对美国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的领域相关的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工智能研究,包括人机交互;(3)深度学习以外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硬件和架构研究;(4)在私营企业投资不足的领域加速基础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人工智能研究;(5)在动态环境中具有推理能力、适应性和鲁棒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进展;(6)人工智能标准、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7)面向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人工智能研究;(8)具有战略竞争力影响的代理人工智能和物理体现人工智能的进展;(9)对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社区的基础设施支持;(10)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作战中超出商业用途的应用进展;(11)人工智能在公共部门和政府应用方面的进展;(12)美国工人和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教育研究;(13)其他具有相关性的研究领域。
该信息征询书专门寻求专业公众成员,包括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行业领袖和其他直接参与或受人工智能研发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它还征求了有关具体研发重点的意见,并提供了诸如“人工智能算法和架构的根本性进步”、“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工智能研究”、“下一代人工智能硬件”和“代理和物理体现的人工智能”等例子。
目前,美国在该领域似乎略微领先于中国。2025年5月6日,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接受CNBC的“Power Lunch”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能力“非常接近”,而且人工智能竞赛是“长期且无止境的”。他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达到约500亿美元,错失这一市场将是“巨大的损失”。
上个月,特朗普政府禁止英伟达未经许可向中国出口H20芯片。受特朗普政府打击对华AI芯片出口以及美国产能过剩担忧的双重打击,英伟达股价今年迄今已下跌15%。英伟达表示,由于该限制,公司将计入55亿美元的季度费用,这是迄今为止该公司历史性增长可能因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而放缓的最强烈信号。4月下旬,黄仁勋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一次科技会议上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落后”,华为是“全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黄仁勋称,如果美国出口限制继续收紧,市场对于华为AI GPU的需求将飙升,将为华为AI芯片创造一个全球市场。华为大力加速AI芯片和AI芯片集群的建设,比如据外媒报道已经向客户交付搭载“昇腾910C”Al芯片的AI集群“CloudMatrix 384”(超过10套),还有传言中的下一代“昇腾910D”。NVIDIA担心,如果限制持续收紧,市场对华为AI GPU的需求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为华为AI芯片创造一个全球市场,这意味着NVIDIA担心华为将在全球范围内和NVIDIA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约有10家汽车制造商已开始自主研发机器人,其中就有4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过去,机器人的研发往往无法实现量产,但在电动汽车时代,汽车制造商研发的机器人却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机器人的商业化需要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因为汽车制造商在制造先进电动汽车的同时,已经将这些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
而华尔街日报认为,中美是仅有的两个在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前沿的国家;谁能制造出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谁就能主导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美国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更是直言,人形机器人竞赛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共发布人形机器人超过50个型号,其中35个来自中国。业内人士表示,决定人形机器人智能程度的关键因素是数据,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可以为机器人训练和升级提供海量数据,这是这场竞赛的关键。
相关传送门: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