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健康威胁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FLD)全球流行态势严峻。具体而言,该疾病不仅具有高患病率的特征,同时其发病率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38%的成年人和7%~14%的儿童青少年患有MASLD
来自全球多中心EXCEL研究的最新成果,为MASLD管理带来新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健康威胁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FLD)全球流行态势严峻。具体而言,该疾病不仅具有高患病率的特征,同时其发病率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38%的成年人和7%~14%的儿童青少年患有MASLD[1]。而在中国,2010年至2021年间,其患病率激增16.9%,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MASLD绝非单纯的肝脏问题,还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VD)等代谢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11-14]。医学界为倡导MASLD的科学管理,每年定期组织“全球肝脏健康论坛“系列线上讲座,本期荣幸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饶慧瑛教授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颜刚教授对MASLD及其代谢合并症的流行现状、疾病负担,以及多学科综合管理策略进行全面解析。下文总结本期讲座的精华内容,以飨广大读者,共同推进代谢性疾病的联合防治。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范建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MASLD是今年3月在京举办的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年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次论坛邀请了消化肝病、感染肝病、内分泌代谢肝病的重量级专家共聚一堂,就APASL大会MASLD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会另一主席高鑫教授在致辞发言中称:“MASLD将肝病学和内分泌学两个专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就APASL大会中MASLD诊疗最新进展的分享和交流,将有利于未来两个学科进一步合作,为MASLD综合管理带来更多突破。”
MASLD——沉重的疾病负担,沉默的健康杀手
范建高教授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MASLD的全球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断增加[1]且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中国、印度和苏丹在过去的十多年中,MASLD患病率增长幅度最大,中国位居世界榜首。范建高教授强调,我国MASLD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如果不加以控制,推测至2035年,患病率可能高达50%以上。肥胖、T2DM、代谢综合征等因素会加速代谢相关脂肪肝(MASL)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脂肪变性作为MASLD的早期肝脏损伤变化,可能不仅是MASLD进展的风险因素,也是发生其他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因素。而存在脂肪变性的患者临床上出现肝转氨酶(ALT/AST)升高的比例不足20%,且无特异性症状表现,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图1)。
图1 肝脏脂肪变性与MASLD进展
研究显示,肝脏脂肪变性与MASLD患者糖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均显著相关。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与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OR 1.68,95%CI:1.41-2.00)[15,16]。除了肝内及心血管代谢疾病进展外,MASLD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需要重点关注。MASLD患者更易出现疲乏、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自尊心丧失等心理问题,导致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受损。既往研究显示,疲乏是影响MASLD患者身心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症状,其患病率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此外,疲乏还会显著影响MASLD患者全因死亡率[18],提示MASLD管理必须超越单纯的生物医学指标,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肝病学强调“早筛早诊”理念,非侵入性无创检查为此提供了可能。例如,瞬时弹性成像通过CAP评分评估脂肪变性程度,灵敏度可达90%以上[19];肝脏硬度检测(LSM)可以预测纤维化进展,识别高风险人群[19]。无创检查技术使临床医生能够在患者症状出现前发现疾病踪迹,为实施干预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针对MASL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饶慧瑛教授表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MASLD/MASH)在中国MASLD患者中信效度的验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SF-36等普适性量表难以捕捉MASLD特有症状。改良版CLDQ-MASLD/MASH问卷,是全球首个针对MASLD特异性症状评估的工具,可涵盖腹部症状、疲乏、活动能力、情绪状态、全身症状以及焦虑6大维度的评估。饶慧瑛教授介绍道,该问卷在中国及国际多中心大型研究中均得到充分验证,能灵敏反映治疗干预效果,是评估MASL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武器[20]。采取有效措施减轻MASLD的疾病负担已迫在眉睫,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本的治疗手段。然而,生活方式干预的现实效果与理想状态上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尽管减重被公认为是MASLD的基础治疗方式之一,但事实上,减重实践面临着严峻挑战,仅20%患者能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的改变[21]。另一方面,多数人缺乏专业指导和持续监督,并且,合并代谢疾病使单纯饮食、运动呈现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这些现实困境都呼唤着更全面的综合治疗策略出现。本届APASL大会发布了一项多中心、跨国、双盲、随机、双臂、安慰剂对照、平行组研究(EXCEL研究)。该研究纳入193例肥胖、T2DM和高脂血症的MASLD患者,均接受常规生活方式调整、降糖、降脂等综合治疗方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PPC)(n=97),对照组采用安慰剂(n=96)。通过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CAP评分评估PPC对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使用唯一经过验证的CLDQ-MASLD/MASH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22]。探索性研究终点包括对代谢指标的改善。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可在用药后3个月显著改善CAP评分(P=0.0049);用药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仍保持显著差异(P=0.0269,P9个月=0.0234)(图2)。
图2 PPC显著降低CAP评分值
治疗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的CLDQ-MASLD/MASH总分在数值上有所提高,其中疲乏子评分,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有显著改善[最小二乘法(LSM)为0.58 vs 0.27;P=0.0229](图3)。亚组分析显示, HbA1c图3 PPC有效改善QoL总分和增加疲劳子评分值
在改善代谢指标方面,治疗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患者的平均HbA1c水平显著下降,LSM为-0.25 vs 0.3(P=0.0069)(图4)。王颜刚教授在会上表示:合并T2DM和肥胖的MASLD患者中,肝酶升高时一般会采取降糖药联合PPC的治疗策略。EXCEL研究中看到PPC对血糖指标的辅助改善作用,如果与新型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联合用药,可能对MASLD的疾病改善力度更强,这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小结
MASLD的防控任重道远,但绝非无解之题。通过早期发现、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以及综合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断疾病进展,帮助患者重获健康生活。EXCEL研究为MASLD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循证证据及启示。理想的MASLD管理不仅要关注疾病医学指标的改善,更要重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立足于临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指引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向。在追求医学指标改善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患者生活得更好,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共病管理一定可以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家简介
王颜刚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