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LD管理新策略——延缓早期患者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应“两手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20:12 1

摘要: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健康威胁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FLD)全球流行态势严峻。具体而言,该疾病不仅具有高患病率的特征,同时其发病率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38%的成年人和7%~14%的儿童青少年患有MASLD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来自全球多中心EXCEL研究的最新成果,为MASLD管理带来新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健康威胁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FLD)全球流行态势严峻。具体而言,该疾病不仅具有高患病率的特征,同时其发病率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38%的成年人和7%~14%的儿童青少年患有MASLD[1]。而在中国,2010年至2021年间,其患病率激增16.9%,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MASLD绝非单纯的肝脏问题,还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VD)等代谢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11-14]。

医学界为倡导MASLD的科学管理,每年定期组织“全球肝脏健康论坛“系列线上讲座,本期荣幸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饶慧瑛教授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颜刚教授对MASLD及其代谢合并症的流行现状、疾病负担,以及多学科综合管理策略进行全面解析。下文总结本期讲座的精华内容,以飨广大读者,共同推进代谢性疾病的联合防治。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范建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MASLD是今年3月在京举办的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年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次论坛邀请了消化肝病、感染肝病、内分泌代谢肝病的重量级专家共聚一堂,就APASL大会MASLD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会另一主席高鑫教授在致辞发言中称:“MASLD将肝病学和内分泌学两个专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就APASL大会中MASLD诊疗最新进展的分享和交流,将有利于未来两个学科进一步合作,为MASLD综合管理带来更多突破。”

MASLD——沉重的疾病负担,沉默的健康杀手

范建高教授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MASLD的全球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断增加[1]且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中国、印度和苏丹在过去的十多年中,MASLD患病率增长幅度最大,中国位居世界榜首。范建高教授强调,我国MASLD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如果不加以控制,推测至2035年,患病率可能高达50%以上。

肥胖、T2DM、代谢综合征等因素会加速代谢相关脂肪肝(MASL)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脂肪变性作为MASLD的早期肝脏损伤变化,可能不仅是MASLD进展的风险因素,也是发生其他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因素。而存在脂肪变性的患者临床上出现肝转氨酶(ALT/AST)升高的比例不足20%,且无特异性症状表现,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图1)。

图1 肝脏脂肪变性与MASLD进展

研究显示,肝脏脂肪变性与MASLD患者糖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均显著相关。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与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OR 1.68,95%CI:1.41-2.00)[15,16]。除了肝内及心血管代谢疾病进展外,MASLD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需要重点关注。MASLD患者更易出现疲乏、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自尊心丧失等心理问题,导致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受损。既往研究显示,疲乏是影响MASLD患者身心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症状,其患病率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此外,疲乏还会显著影响MASLD患者全因死亡率[18],提示MASLD管理必须超越单纯的生物医学指标,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肝病学强调“早筛早诊”理念,非侵入性无创检查为此提供了可能。例如,瞬时弹性成像通过CAP评分评估脂肪变性程度,灵敏度可达90%以上[19];肝脏硬度检测(LSM)可以预测纤维化进展,识别高风险人群[19]。无创检查技术使临床医生能够在患者症状出现前发现疾病踪迹,为实施干预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针对MASL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饶慧瑛教授表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MASLD/MASH)在中国MASLD患者中信效度的验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SF-36等普适性量表难以捕捉MASLD特有症状。改良版CLDQ-MASLD/MASH问卷,是全球首个针对MASLD特异性症状评估的工具,可涵盖腹部症状、疲乏、活动能力、情绪状态、全身症状以及焦虑6大维度的评估。饶慧瑛教授介绍道,该问卷在中国及国际多中心大型研究中均得到充分验证,能灵敏反映治疗干预效果,是评估MASL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武器[20]。采取有效措施减轻MASLD的疾病负担已迫在眉睫,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本的治疗手段。然而,生活方式干预的现实效果与理想状态上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尽管减重被公认为是MASLD的基础治疗方式之一,但事实上,减重实践面临着严峻挑战,仅20%患者能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的改变[21]。另一方面,多数人缺乏专业指导和持续监督,并且,合并代谢疾病使单纯饮食、运动呈现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这些现实困境都呼唤着更全面的综合治疗策略出现。本届APASL大会发布了一项多中心、跨国、双盲、随机、双臂、安慰剂对照、平行组研究(EXCEL研究)。

该研究纳入193例肥胖、T2DM和高脂血症的MASLD患者,均接受常规生活方式调整、降糖、降脂等综合治疗方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PPC)(n=97),对照组采用安慰剂(n=96)。通过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CAP评分评估PPC对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使用唯一经过验证的CLDQ-MASLD/MASH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22]。探索性研究终点包括对代谢指标的改善。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可在用药后3个月显著改善CAP评分(P=0.0049);用药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仍保持显著差异(P=0.0269,P9个月=0.0234)(图2)。

图2 PPC显著降低CAP评分值

治疗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的CLDQ-MASLD/MASH总分在数值上有所提高,其中疲乏子评分,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有显著改善[最小二乘法(LSM)为0.58 vs 0.27;P=0.0229](图3)。亚组分析显示, HbA1c

图3 PPC有效改善QoL总分和增加疲劳子评分值

在改善代谢指标方面,治疗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相比,PPC组患者的平均HbA1c水平显著下降,LSM为-0.25 vs 0.3(P=0.0069)(图4)。图4 PPC显著降低患者HbA1c水平

王颜刚教授在会上表示:合并T2DM和肥胖的MASLD患者中,肝酶升高时一般会采取降糖药联合PPC的治疗策略。EXCEL研究中看到PPC对血糖指标的辅助改善作用,如果与新型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联合用药,可能对MASLD的疾病改善力度更强,这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小结

MASLD的防控任重道远,但绝非无解之题。通过早期发现、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以及综合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断疾病进展,帮助患者重获健康生活。EXCEL研究为MASLD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循证证据及启示。理想的MASLD管理不仅要关注疾病医学指标的改善,更要重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立足于临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指引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向。在追求医学指标改善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患者生活得更好,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共病管理一定可以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专家简介专家简介范建高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家简介专家简介

王颜刚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1]Younossi ZM, et al. Hepatology.2023;77(4):1335-1347. [2]Younossi ZM, et al. Hepatology.2016;64:73-84. [3]Younossi ZM, et al. Clin Mol Hepatol.2024.[4]Lin X, et al. Sci Rep. 2020;10:14790.[5]Tinajero MG, Malik VS.2021; 50:337-355.[6]Liu J,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2;20(3):e573-e582.[7]Younossi ZM,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20:2296-2306.[8]Wang D, et al. Front Nutr 2022;9:1047129.[9]Zhai M, et al. Sci Rep 2021;11:5195.[10]Jiang W, et al. J Clin Gastroenterol 2023;57:631-639.[11]Paik JM,, et al. Hepatology 2020; 72:1605-1616. [12]David K, et al. Hepatol. 2009;49:1904-1912.[13]Assimakopoulos K, et al. J Psychosom Res. 2018;112:73–80.[14]Papatheodoridi M,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21:3107-3114.[15]Younossi Z et al. JHEP Rep. 2022; 4:100525.[16]Gao E, et al. Transl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6:28.[17]Yamamura S,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36:629-36.[18]Younossi ZM, et al. Liver Int. 2022 Dec;42(12):2646-2661.[19]Eddowes P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6:1717–1730.[20]Younossi ZM, et al. Liver Int. 2017;37(8):1209-1218.[21]Veldhuis SO et al. EJM Hepatol. 2024; 12:42.[22]Stefan N, et al. Trials. 2024;25:374.[MAT-CN-2508912-version 1.0 批准日期:2025年5月]以上内容仅供医学和科研参考,而并非、也不提供任何医疗或用药建议。任何与医疗有关的决定,都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做出。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欧彼乐(Opella,赛诺菲消费者健康药业)不建议任何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所批准的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材料及相关产品。因违反上述或不遵守上述建议或声明而使用相关产品导致任何身体问题及不适的,对此欧彼乐(赛诺菲消费者健康药业)不承担任何责任。*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