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8日,福建媒体的一记重锤,将外卖行业精心包装的“品质革命”假面砸得粉碎。在福州某老旧居民楼内,暗访镜头记录下令人作呕的一幕:某标榜“品质堂食”的京东外卖商户,后厨操作台紧邻污水横流的卫生间,发霉的砧板上蟑螂肆意爬行,而这样的“黑作坊”竟堂而皇之地挂着“京东
5月8日,福建媒体的一记重锤,将外卖行业精心包装的“品质革命”假面砸得粉碎。在福州某老旧居民楼内,暗访镜头记录下令人作呕的一幕:某标榜“品质堂食”的京东外卖商户,后厨操作台紧邻污水横流的卫生间,发霉的砧板上蟑螂肆意爬行,而这样的“黑作坊”竟堂而皇之地挂着“京东专送”的灯箱。这场资本叙事与食品安全底线的激烈对撞,撕开了平台经济时代最触目惊心的信任裂痕。
资本狂欢下的审核沦陷
当京东外卖在2月以“品质堂食餐厅”为卖点强势入局时,曾向市场抛出一枚诱人的糖衣炮弹:严选拥有实体门店的优质商户,通过“三重审核机制”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这场精心策划的资本叙事,在三个月后就被现实击得粉碎。记者调查发现,福州地区超四成标称“品质堂食”的商户存在资质造假,某商户仅凭PS的门头照和租来的共享厨房,就轻松通过平台的“严格审核”。
在鼓楼区某外卖集中营,暗访镜头揭开了更惊人的黑幕。某商户将民房改造成“中央厨房”,同时为平台上五家“品质餐厅”供餐,而这些店铺在平台上的地址、门头、营业执照竟全部造假。当骑手质疑卫生状况时,负责人竟冷笑:“顾客又不会来店里看,怕什么?”这种系统性的造假产业链,正在将“品质堂食”异化为资本收割流量的新道具。
技术中立背后的监管失守
“平台BD会手把手教我们怎么过审。”一位转型外卖商家的餐饮人向记者透露。在京东外卖福州运营中心,存在着一套完整的“造假攻略”:用虚拟定位软件伪造门店坐标,从素材网下载堂食场景图冒充自家环境,甚至可以通过黄牛购买整套假资质。这种系统性造假背后,是平台“重GMV轻监管”的考核机制在作祟。
暗访视频显示,某区域经理指导商户:“你们随便摆张桌子拍个照就行,审核都是系统自动过。”这种敷衍的审核流程,直接导致大量“幽灵餐厅”涌入平台。在台江区某写字楼,12家挂着“京东品质联盟”灯箱的商户中,仅有2家具备基本堂食条件,其余均为“厨房+储藏室”的极简配置,卫生状况触目惊心。
信任崩塌后的行业阵痛
事实上,这场信任危机早有预警。4月23日,福州市监局在约谈京东外卖时明确要求“建立商户准入退出机制”,但平台仍沿用“线上资料审核”的单一模式。直至媒体曝光,平台客服仍以“我们只看系统里的照片”搪塞,这种将审核责任完全推给算法的做派,暴露出平台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的严重失衡。
在洛阳,消费者用真实订单揭开了更多乱象。某消费者投诉称,在京东外卖下单的“精品套餐”,配送地址竟是某老旧小区的地下室。当地消保委调查发现,该商户不仅无实体门店,连食品经营许可证都是盗用他人信息办理。这种“套牌经营”现象,在京东外卖体系内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消费者权益被肆意践踏。
重建信任:技术赋能与制度革新并重
当资本的狂欢遭遇食品安全的现实拷问,外卖平台需要重新审视其社会责任。在杭州,某外卖平台试点的“透明厨房”计划提供了解题思路:通过安装360度无死角摄像头,将后厨操作实时直播给消费者。这种技术赋能的监管创新,既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倒逼商户规范经营。
更重要的是,平台需要建立“商户信用积分体系”,将卫生评级、用户评价、监管处罚等多维度数据纳入考核,对违规商户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深圳,某外卖平台已率先实施“黑名单”制度,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商户,永久禁止入驻任何外卖平台。
重建消费者信任,需要的不仅是监管利剑的高悬,更是平台企业回归商业本质的觉醒。毕竟,再精妙的资本叙事,终究敌不过消费者用筷子投出的真实一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谁才能赢得未来。当资本的狂欢退去,留下的不应是满地狼藉,而应是一个更规范、更透明、更值得信任的外卖新生态。这场信任保卫战,不仅关乎京东外卖的商业信誉,更折射出整个外卖行业在资本裹挟下的价值迷失与救赎之路。
来源:漫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