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陷阱”正在掏空国人?近9亿人被迫参与其中,央视已多次报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21:00 1

摘要:相对于复杂繁琐的长视频,短视频门槛低,时效快,很快成为广大群众分享日常,娱乐创作的主要渠道,全民创作,蔚然成风。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行业应运而生。

相对于复杂繁琐的长视频,短视频门槛低,时效快,很快成为广大群众分享日常,娱乐创作的主要渠道,全民创作,蔚然成风。

据调查,截至2023年中旬,中国短视频用户人数达到将近9亿人,占到全国网民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短视频软件的日均使用时长约2小时,相较于其他软件遥遥领先。

然而,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同样也带来了越多问题,比如创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

有些视频的制作低俗猎奇、价值观扭曲、宣传虚假谣言、甚至出现侵犯版权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影响巨大,容易造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后果。

«——【·流量密码下的虚假摆拍·】——»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一些短视频创作者察觉到,内容越劲爆,越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从而想要借此特点积累流量。

为了提高热度,一些人开始另辟蹊径,进行一些场景造假或是人设虚构,也就是所谓的“流量密码”。

例如之前小红书上出现的“原生家庭女孩被父母打,离家出走”,引发不少网友同情,发布者账户粉丝一下暴涨几十万。

甚至有些网友还想要资助这个可怜的女孩,结果没过两天,令人跌破下巴的是女孩被爆出一切都是剧本,父母只是配合演戏,目的就是为了骗取流量。

类似恶劣的情节更是多的数不胜数,像“教练车被女生学员直接开树上去了”、“单身妈妈独自带娃送外卖”等等虚假的情节和人设频频出现。

根本原因在于背后的利益驱动,这些无底线的虚假摆拍能够带来的流量,到达一定程度可以有机会进行商业合作,实现流量变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利用短视频,虚假虚假宣传引导消费,手段十分高明。

像去年的时候,热心市民吴晓燕女士像记者反映,她的父亲看到了一些商家利用AI换脸技术,冒充名医张文宏代言假冒伪劣药品。

她的父亲信以为真,并且大量购买其产品,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这些造假现象频频出现,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消费了人们的爱心与信任度,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失去“营养价值”的短视频·】——»

除了一些虚假视频,一些短视频还频繁出现一些不良价值导向的内容。

比如各种财富类短视频,抓住了人们想要赚钱的欲望,通过包装的“成功故事”宣扬精致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

这些内容不仅可能会扭曲人的价值观,甚至会消解诚信、平等、敬业等社会价值。

像是“女人就不该老老实实挣钱”、“三天挣十万块钱,我是怎么做到的?”

更比如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一些人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拍摄视频,如“软色情擦边”、“猎奇向的吃播”、“劣迹人物带货”等等。

各种辣眼睛的视频层出不穷,甚至不断更新迭代,易产生所谓的“新赛道”。

事实上,这些靠低俗,猎奇吸引眼球来获得流量的行为,只能带来暂时的收益,并不能长久下去,甚至还会有可能会触及到法律的底线。

像是之前爆火的街头恶搞陌生人、“探访”未知古墓、“食用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等等,都可能因涉嫌违法而遭到逮捕。

可怕的是,这些视频不仅会影响成年人,对儿童的影响其实更大。

因为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遭受大量的不良信息的侵扰,可能会使其认知产生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一些儿童在看到这些短视频后甚至会争相模仿,产生的视频数量之庞大甚至形成了一种现象称为“慢脚文化”。

例如前两年,央视曝光在快手、抖音一些短视频平台里频频出现一些未成年早婚早孕视频。

无数未成年女孩在平台上炫耀自己“英年早婚”、“英年早孕”,有的“宝妈”甚至只有15岁。

类似的低幼年龄宝妈,在短视频软件里,一搜就是一大堆,她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孕照,验孕棒,“老公”,乐此不疲,引以为傲。

可想而知,这种视频的大量传播会对多少青少年产生误导,也踏上未成年产子的歧途。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那么面对各种短视频畸形乱象,应该如何治理呢?

«——【·坚持正确导向,综合整治·】——»

短视频的整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治理,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管理与维护。

这需要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主编责任制和审计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会同相关部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实年龄分层建议和家长监督机制,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不当内容。

对于平台方面则需要进行技术赋能和生态优化升级智能审核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维内容筛选,结合人工审核提高准确性。

对账号实行实名注册和信用制度,取缔非法账号,跨平台共享黑名单,为高质量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

优化算法推荐逻辑,减少低俗内容流量的偏差,增加用户自我调整功能,打破信息茧。

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其更加自律、负责、价值导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拒绝虚假摆拍、点击诱饵等违法内容,确保专业领域创作信息准确。

增强内容原创性,注重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积极主题,避免同质化竞争。

«——【·结语·】——»

面对纷繁复杂的的短视频世界,广大网友需提高警惕,增强对虚假、恶意营销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低质视频,共同维护清正廉洁的网络环境。

参考:

潍坊晚报: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 人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 2021-06-03

澎湃新闻:打“假”短视频 回归真流量 2025-05-07

北京商报:短视频不能“短”价值 2023-12-12

北京日报:调查|擦边色情、恶搞低俗……谁在给劣质短视频加持流量? 2023-07-25

来源:面包夹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