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是护理领域的“拓荒者”,在国内尚无血管超声引导设备的情况下,她改良穿刺针,首创“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大大提高使置管成功率;她还是护理服务的“奉献者”,患者们信赖她,有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找“邢红老师”;她还是护理技术的“传播者”,手把手地传授一线护理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她是护理领域的“拓荒者”,在国内尚无血管超声引导设备的情况下,她改良穿刺针,首创“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大大提高使置管成功率;她还是护理服务的“奉献者”,患者们信赖她,有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找“邢红老师”;她还是护理技术的“传播者”,手把手地传授一线护理人员静脉治疗相关专业理论和技能。
2025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名单。经中国红十字会组织评选推荐,我国有7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是本届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邢红荣获2025年南丁格尔奖。
// 护理领域的“拓荒者” //
邢红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要忍受反复注射带来的剧痛,许多患者的手背红肿、疼痛、溃烂,痛不欲生。邢红将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引入中国,并成为上海第一位采用此技术的一线护士,为深受血管皮肤并发症损伤之苦的患者消弭了病痛。
在国内尚无血管超声引导设备的情况下,邢红改良穿刺针,首创“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使置管成功率由原来传统穿刺的60%,迅速提高为90%。
2002年,邢红开设了全国首家PICC护理门诊。不久又创立“邢红临床静脉通路护理工作室”,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上万人次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专业的静脉导管护理服务。
PICC导管每周需要维护,但化疗后的肿瘤患者身体虚弱,奔波大医院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为此,邢红创新性地在上海市建立“标准化静脉导管护理社区示范基地”,牵头推动实施共享优质护理项目。从诊室环境、设施设备、耗材配备、人员资质以及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等全方位入手进行标准化、同质化管理,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目前,她已协助建立了40余家示范基地,维护近5000例次导管,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成为中国社区护理门诊的典范。
// 护理服务的“奉献者” //
在邢红的护理生涯里,一位年轻乳腺癌患者让她印象深刻——肿瘤侵犯了这位患者的胸壁组织,皮肤破溃糜烂,散发出阵阵恶臭,连她的家属都对其退避三舍。邢红主动承担了照护治疗工作,每天为患者细心换药,不断安抚鼓励她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整个胸壁伤口完全愈合。患者、家属和同行都说,邢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一事件让邢红重视起肿瘤患者的身心问题。1995年,邢红率先成立“肿瘤康复沙龙”,带领一批肿瘤专科护士30年如一日,志愿为肿瘤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程服务。患者们信赖邢红,有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找“邢红老师”。邢红对患者们的爱,也感召了一批康复肿瘤患者志愿为新患者服务,让更多肿瘤患者接力对生命的希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高发地区,全州大力实施艾滋病等防治攻坚行动。邢红在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奔赴凉山抗艾一线。在一次义诊中,邢红发现当地的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对于长期输液的解决方案有着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幼儿和老年患者。在当地,邢红成功地为一名营养不良的五岁肠结核小女孩完成首例PICC置管,当营养液和药物通过这条细细的“生命通道”流入小女孩的体内,她原本悲伤的眼睛重新涌起了温暖。正因为此,邢红决定在当地持续开展定点帮扶,深度推广PICC置管技术,让更多特殊患者尽快实现静脉输液全程的“一针治疗”,解决广大患者切身的实际需要。
// 护理技术的“传播者” //
作为静脉输液治疗的权威护理专家,邢红把推广普及先进护理理念和技术当作她生命的一部分,走到哪里,就把这项工作做到哪里。
2005年,邢红编写了中国首部PICC护理指南,使上海市一医院成为静脉治疗的主要培训基地。她连续10多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共培养6000多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20年来,邢红走出上海,踏遍云南、贵州、内蒙古、广西、安徽、湖南、青海、江西等省的60多家各级医疗机构。在全国各地,邢红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一线护理人员静脉治疗相关专业理论和技能,完成院外专科会诊1000余例。邢红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曾多次受邀在全球专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交流,赢得了全球护理界的尊重。
邢红39年如一日奋战在护理一线,聚焦肿瘤、艾滋病及结核病等患者的专业护理服务。她在PICC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成功置入上海市第一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撰写国内第一本《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常规》、牵头完成国内第一部《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专家共识》、开设全国第一家PICC护理门诊等,为保障肿瘤等特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年,邢红获得了曾先后荣膺上海市第七届“左英护理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首届卫生系统“十佳护士”、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局“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实,这已是上海市一医院护理人员第二次获此殊荣。此前,该院史美利护士长曾在1987年获得上海首个南丁格尔奖(第31届)。
== 相关 ==
上海护士五年增近两成达12.31万人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解放日报社、市护理学会、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协办的2025年“上海好护士”今天正式揭晓,王子辰等20人荣获好护士、丁士英等10人荣获提名奖,她们用专业精诚、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传递人间暖意。
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目前有注册护士12.31万人,较2020年增长了19.41%,每千名常住人口护士4.96人,医护比为1:1.26,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0.02%,中高级职称占24.44%。
此次推选出的好护士均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长达15年以上,目前仍深耕一线,她们工作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在新时代背景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护佑生命、竭诚奉献、专业精湛、勇气非凡”的南丁格尔精神。她们在临床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护理问题,成效显著,许多人在临床带教、改进临床护理服务或护理技术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或贡献。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护士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上海加强全市护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能力,下一步还将聚焦重点、形成合力,全面推动新时代上海护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期盼。
为了培养更多的护理人才,沪上不少医学院推出了有特色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今年恰逢上海健康医学院建校10周年,十年来,学校精准对接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践行培养高质量基层健康“守门人”、兜牢基层健康服务体系“网底”的使命,助力上海建设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在“以爱为擎,同心致远”上海健康医学院2025年国际护士节传光授帽活动中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已培养护理相关专业毕业生1.2万人,占学校人才培养总数的1/3,9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据了解,该校积极构建“产学研赛扶创”六位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会沟通、会评估、会计划、会实施、会宣教、会改进(反思)”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在传光授帽环节,上海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庹焱点燃象征生命之光的红烛,点点烛光映照着护生们坚定的脸庞,圣洁的燕帽承载着守护生命的责任。上海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庹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护理部主任曹艳佩等共同为即将走上实习岗位的四百多名护生代表授帽,并将象征着生命之光的红烛传递到他们手中。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