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若透析不充分,可能引发心衰、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若透析不充分,可能引发心衰、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透析充分性是指通过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尿毒症肾友体内潴留水分和尿毒症毒素,所以,如果一位肾友的透析是充分的,那他/她通过透析治疗就可以达到并维持较好的临床状态,包括血压和容量状态、营养、心功能、贫血、食欲、体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生活质量等。
一、透析不充分的五大“元凶”
1. 血管通路问题:血流量不足
血管通路是透析的“生命线”,若内瘘狭窄、导管堵塞或血流不畅,会导致透析时血流量不足(如低于200ml/min),毒素清除效率大幅降低。例如,部分患者因长期留置导管老化或血栓形成,血液再循环比例增加,实际有效血流量不足,最终导致透析不充分。
2. 透析时间不足
透析时间未达到处方要求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心功能差、低血压或主观缩短治疗时间,导致每周总透析时长不足(如每周仅2次或每次不足4小时)。研究表明,残余尿量<800ml/天的患者,每周需至少透析12小时才能维持充分性。
3. 透析器选择与使用不当
透析器的膜面积、通透性直接影响毒素清除效果。长期使用低通量透析器或凝血导致有效滤过面积减少,会阻碍中、大分子毒素(如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此外,透析液温度、钠浓度等参数设置不当也可能影响脱水效果。
4. 透析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因饮食控制不严(如高钾、高磷饮食)、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超过干体重5%),或随意减少透析次数,导致毒素和水钠潴留加重。例如,有患者因尿量正常而擅自减少透析频率,最终引发皮肤瘙痒、心衰等问题。
5. 干体重管理不当
干体重是透析后体内无多余水分的理想状态。若评估不准确或未动态调整,可能导致脱水不足或过度脱水,引发高血压、低血压或心血管并发症。
二、科学应对策略:从根源解决问题
1. 优化血管通路,保障血流量
定期检查:每3个月检测内瘘或导管血流量,发现狭窄或血栓及时处理(如球囊扩张、溶栓或更换导管)。
日常维护:避免瘘侧肢体受压、抽血或测血压,透析后保持穿刺点清洁。
2. 确保透析时长与频率
个体化处方:根据残余肾功能、体重等因素调整透析方案。例如,无尿患者需每周3次、每次4小时;残余肾功能较好者可适当减少频率,但需延长单次时间。
避免提前下机:若透析中出现低血压或痉挛,可通过调整超滤速度、透析液温度等措施缓解,而非直接终止治疗。
3. 合理选择透析器与治疗模式
高通量透析器:优先选择膜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的高通量透析器,提升中大分子毒素清除率。
联合治疗:对于顽固性高磷血症或瘙痒患者,可联合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滤过(HDF)。
4. 强化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饮食控制:限制钠(每日<3g)、钾(避免香蕉、坚果等高钾食物)和磷(如少食蛋黄、加工食品)摄入,蛋白质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液体管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5%以内(约2-2.5kg),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000ml。
5. 精准评估与动态调整干体重
多指标结合:通过临床体征(无水肿、血压稳定)、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无肺淤血)及生物电阻抗法综合评估干体重。
定期复查:每月监测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营养指标(如血清白蛋白≥35g/L)。
三、日常管理:医患协作是关键
患者需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指标(如尿素清除指数Kt/V≥1.2),及时调整方案。国家卫健委近年来也通过提升县域血透服务能力(如2025年实现10万人口以上县全覆盖),减少患者因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的治疗延误。
透析不充分是一个多因素问题,需从技术、管理和患者行为三方面综合干预。通过优化通路、确保治疗时间、合理选择设备、加强自我管理,患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回归高质量生活。记住:每一次透析的充分性,都是延长生命、提升幸福感的基石!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