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如果一味追求超大城市化,那么农民怎么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3:17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去欧洲、日本、澳洲、加拿大旅游的人常常回来感慨:那些发达国家,城市里居然很少见到高楼大厦。除了几个像东京、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中心,大多数城市看起来都挺“低调”的,小洋楼、绿树、车库和院子,舒服而不拥挤。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去欧洲、日本、澳洲、加拿大旅游的人常常回来感慨:那些发达国家,城市里居然很少见到高楼大厦。除了几个像东京、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中心,大多数城市看起来都挺“低调”的,小洋楼、绿树、车库和院子,舒服而不拥挤。

反观中国,一线城市动辄千万级人口、三十层起步的住宅区、早晚高峰堵成停车场。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高密度城市生活”的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新城区一块块拔地而起,老城区一夜之间变成工地,城镇化的热潮仿佛停不下来。

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但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所有的资源和人力,都往超大城市去堆,那么农民该往哪儿去?

这不是一个无聊的哲学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未来能否稳定发展的大问题。陈平教授就提出了一个很“扎心”的观点:“一味追求超级大城市化,是在拿未来赌现在。”

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深圳,再到成都、杭州、武汉,这些城市成了年轻人追梦的目的地。房价再高、生活再卷、节奏再快,也挡不住人们涌进来的脚步。

这股趋势背后,是一种深层的战略考量。

有一派人,陈平称之为“工业党”,他们认为:要抵御美国的科技打压,中国必须加快工业化、集约化,而这,离不开超级城市圈的支撑。城市密集,产业链完整,资源高效集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搞出自己的芯片、高铁、AI生态,才有力量在国际博弈中不落下风。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陈平教授却说:别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城市不是“人口黑洞”,容纳不了那么多人。

他说得更直接:“中国的制造业,最多吸收两亿人。再发展服务业和科技产业,也不过再吸纳几千万人。而中国有多少人口?超过14亿!”

那剩下的十几亿人去哪儿?谁来种地?谁来养猪?谁来守着田野、照顾乡村?

2023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6.16%。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欧美水平。

看上去这似乎是好消息,但如果往深里一看,你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趋于饱和。

深圳的房价几乎把年轻人推了出去,上海、北京的落户门槛让无数“北漂”“沪漂”彻底死了心。
“新一线”成都、杭州虽然吸引了一些人,但同样开始面临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的问题。

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建筑工人跟我说:“我们队上来了四十多个农民工,现在不到二十个还干着,年轻人不愿来,活也少了。”

城市不再是那种“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热土,而成了一个“高成本、大压力、不确定”的战场。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他们原本指望通过进城改变命运,但城市的“门票”越来越贵。

看看这几年“棚改”后被拆迁的农村地区,有的农民被安置进城里,有的是拿到几百万补偿款的“暴发户”。刚开始,他们确实尝到了城市生活的甜头。

但三五年后,问题来了。

有的人补偿款被挥霍掉了,不懂投资也没有稳定工作,生活质量反而下降;有的人进了城市,住进了楼房,却失去了地、也没了产业。

陈平指出:农民离开了土地,就像鱼离了水。农村不是落后,是农民的根。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农村生活确实辛苦,怎么就成了“根”?但你得知道,对多数没有高学历、没有技术背景的农民来说,农村的房子、土地、亲戚网络,才是真正的保障网。

这不是浪漫主义,而是现实。特别是当经济遇冷、城市就业收缩时,回村种地、搞家庭作坊、开农家乐,比在城市里坐等失业强多了。

“如果把农民赶进城市,到时候出了问题,连个退路都没有。”陈平一针见血。

我们总觉得城镇化是先进的标志。但实际上,欧美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大城市。

以德国为例,人口八千万,首都柏林不过三百万人。整个国家的城市分布相对均衡,小镇、小城密布,没有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巨型城市。

再看美国,除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几个城市外,大多数人生活在低密度的郊区,一家一栋独立屋,离城市中心几十公里,开车上班成常态。

为什么他们不搞超级大都市?因为他们知道:资源是有限的,密度过高的问题比便利更大。

环境污染、交通瘫痪、资源枯竭、社会分化——这些问题在洛杉矶、芝加哥都出现过,至今没有解决。

反观我们,一边在反思“城市病”,一边却还在鼓吹“城际群、轨道圈、核心区”,有些像是闭着眼睛踩油门。

我们再退一步,就一个问题:人可以失业、城市可以萧条,但国家能没饭吃吗?

答案是不行。

如果农民都进了城市,谁种地?靠AI种田?无人机施肥?对不起,那是未来愿景,现实中,中国还有将近一半的耕地要靠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耕作。

2024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种粮主力军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34%。

而与此同时,中国粮食进口总量也在攀升。2023年,中国进口了超1.6亿吨粮食,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来自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哪天这些国家一合谋,“卡你脖子”,咱连吃饭都成问题。高科技可以自己研发,但粮食不能等。

陈平曾经明确指出:“再先进的国家,也不能把饭碗交给别人。保留农村、保留农民,就是守住中国的安全底线。”

这就回到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要不要城市化?

当然要。但陈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城市当成“唯一解”,更不能幻想把14亿人都塞进城市里。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并重,形成互补的生态体系。

农民进城打工,是为了更好生活;但他们也要有退路,能回乡创业,能靠土地生活。
城市搞产业升级,农村搞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电商平台,也能让年轻人留在家乡。

比如湖南的一些县城,搞“返乡创业”补贴政策,有人回村搞农业合作社,有人办民宿、开直播带货,还真干得红红火火。

这才是中国式现代化该有的样子:不是抛弃乡村,而是让乡村成为一种选择、一种支撑。

陈平常说:“不要忘了中国经历过什么,也不要把未来想得太轻松。

是的,我们吃过计划经济的亏,也见识过盲目城市化带来的“鬼城”和“空心村”。

历史在提醒我们:发展不能只看表面,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就像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封控一搞,物流停了,超市一抢光,大家才知道“自给自足”的重要性。

农村人家里有地有菜有鸡,扛过来的概率,比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里的人强得多。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但不能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更不能在追求高楼大厦、工业密度的同时,把农民、农村彻底抛在后头。

陈平的提醒,并不是反对工业,不是否定城市,而是提醒我们别被表象迷住了眼。

超级大城市化看上去风光,实则暗藏风险。真正稳健的国家发展,是城乡并进、人人有退路、粮食有保障、产业多元化。

这才是一个让14亿人都能活得安心的国家。

来源:平原隐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