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怼怼给胖东来道歉:大哥我错了饶了我吧!网友:别废话,赔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23:18 1

摘要:这个曾以“打假斗士”自居的玉石博主,用夸张的指控将胖东来推上风口浪尖,却在法律与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狼狈认输。

这个曾以“打假斗士”自居的玉石博主,用夸张的指控将胖东来推上风口浪尖,却在法律与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狼狈认输

但这场风波的余震远未平息——当“碰瓷式打假”成为流量密码,当道歉沦为危机公关的套路,

公众更该追问:互联网的正义,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一切始于今年4月初。

柴怼怼连续发布多条视频,声称胖东来“用低成本玉石牟取百倍暴利”,甚至断言“胖东来3万元的玉不如别家3000元”。

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指控迅速点燃舆论,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

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对着镜头挥舞着不知出处的“鉴定报告”,将胖东来的玉石专柜描绘成“智商税收割机”,直播间里更不乏“奸商”“黑心企业”的刷屏弹幕。

面对汹涌舆情,胖东来选择了最“笨”的方式回应:全面公开经营数据。

许昌市市场监管局随即介入调查,结果显示:2025年14月,胖东来和田玉销售额2959万元,毛利率未超20%,所有商品明码标价且鉴定证书齐全。

更让网友意外的是,玉石业务仅占胖东来总销售额的0.34%——这个被柴怼怼称作“暴利核心”的品类,在胖东来的商业版图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数据公布当天,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抖音发文:“如果不让污蔑行为受到惩罚,我宁愿关闭企业!”

这条动态获得超百万点赞,评论区里“支持东来哥硬刚”的声浪如山呼海啸。

而柴怼怼的应对,却是注册小号继续攻击,甚至在直播中调侃胖东来1998年的火灾事故——这场吞噬8条生命的悲剧,成了他博取流量的新素材。

这场看似“企业VS网红”的对抗,实则撕开了自媒体时代的灰色产业链。

例如四川网红“芬达兄弟”模仿歌手杨坤的油腻形象,通过P图、鬼畜视频收割百万粉丝,最终因丑化艺人形象被索赔500万元。

今年初的“黄金掺假”事件中,某博主仅凭肉眼判断便指控珠宝店售假,导致企业日损失超百万,后经专业检测证明纯属诬陷。

这些案例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部分自媒体早已将“碰瓷式打假”做成生意。

他们已经蹚出一条可复制的爆款路径。

先制造争议吸引流量,再通过直播带货、商务合作变现,即便最终道歉。

通过碰瓷更高咖位的人,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次他们踢到了铁板。

胖东来不仅公布完整进销存数据,更直接向法院提起500万元名誉权诉讼。

当许昌中院的立案通知书在网上流传,柴怼怼的态度开始微妙转变:从“要和胖东来死磕到底”,到“愿意接受考察邀请”,最终在直播间里上演“痛哭认错”戏码。

网友却看得分明:“他不是真心悔过,是怕赔不起天价违约金”。

更有细心者发现,其认错视频里仍暗藏带货链接——即便低头道歉,也不忘收割最后一波流量。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转折,在于柴怼怼对“考察邀请”的诡异解读。

当于东来公开表示“欢迎质疑者实地调研”,他竟在直播中兴奋宣称:“打了这么多天,终于拿到入场券了!东来哥说不定会给我介绍资源,带我飞黄腾达”。

这波操作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前脚刚指着人家鼻子骂人家暴利收割无底线,后脚就想抱大腿“带我飞”。

所以到底是谁“无底线”呢?

这种心态在“四川芬达”事件中同样显露无遗。

该账号因丑化杨坤被告上法庭后,先是发布阴阳怪气的道歉视频,接着创作歌曲《你礼貌吗》继续蹭热度,直到平台封禁、品牌解约才真正认怂。

这些案例印证了传播学中的“黑红理论”:在算法推送机制下,负面舆情带来的曝光度可能远超正面内容。

某MCN机构负责人曾私下透露:“培养一个百万粉账号,碰瓷知名企业的成功率比原创内容高3倍”。

据统计,针对企业的网络侵权案件中,70%的虚假信息源自自媒体账号。

这些内容往往披着“消费者维权”外衣,实则充斥着主观臆断、断章取义。

而企业的维权成本却高得惊人:胖东来为自证清白,不得不暂停正常经营配合调查,某茶饮品牌为应对“喝出蟑螂”的诬陷视频,单月检测费支出超20万元。

值得欣慰的是,法治利剑正在落下。

5月7日,《人民日报》发文强调“依法打击乱怼碰瓷企业行为”,抖音等平台也更新审核规则,对缺乏证据的指控类内容实施限流。

胖东来诉柴怼怼案一旦胜诉,或将开创司法先例: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诋毁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这对习惯“低成本造谣”的网红无疑是致命打击。

五一假期期间,胖东来玉石专柜前排起长队,单日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消费者最真实的反应,是公众对“碰瓷式打假”的集体厌倦。

当柴怼怼在直播间表演“痛改前非”时,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我们不需要廉价的道歉,只需要作恶者付出代价。”

这场风波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时代的叩问仍在回响:当自媒体成为“第四权力”,我们该如何平衡监督权与名誉权?

当流量经济席卷各行各业,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商业文明的底线?

或许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对抗谣言最好的武器,不是封杀与对骂,而是日复一日做好每一件小事。”

毕竟,真正的信任从来不是靠直播间喊出来的,而是在透明与诚信中生长出来的。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