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亲至疏”不仅适用于形容夫妻,也适用于母女。《是女儿是妈妈2》里,曾经的《中国好声音》选手李嘉格,和她的妈妈在出发前拌嘴的一幕,很典型地展现了为什么母女两代的关系总是如此有张力。
“至亲至疏”不仅适用于形容夫妻,也适用于母女。《是女儿是妈妈2》里,曾经的《中国好声音》选手李嘉格,和她的妈妈在出发前拌嘴的一幕,很典型地展现了为什么母女两代的关系总是如此有张力。
她们俩的沟通常年处在一种应激状态,无论说什么,最后都会变成无效的纯情绪输出,一个无奈一个哭,两个人都在控诉:你为什么这么对我。
李嘉格的丈夫车澈是《中国有嘻哈》的导演,比她大六岁。母女沟通时,他放松地坐在她们俩对面,分析自己的妈妈、丈母娘和老婆的关系,提醒她们俩出门千万别吵架。
李嘉格的老公三言两语就总结了家里发生矛盾的原因:李嘉格过于在意妈妈的一言一语,妈妈想得多,婆婆说话又不注意。
李嘉格的爸爸此时独自站在厨房,其实也没什么活要干,耳朵关注着外面的交锋,也不时自言自语地点评两句,但人是不出现的。
母女的纠缠拉扯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亲子关系,更是同为女性的两个人,在社会和家庭里不断找自己的位置的过程中,只能彼此看见,又彼此承担命运,两方都没有置身事外的权力。
母亲和女儿时而是最亲密、最互相理解的同类和战友,填补缺失,时而又互相充当外界压力最直接的代言人和传导器,因此支持和伤害,都是更深刻的。
李嘉格和妈妈是这一季吵架最多的母女,李嘉格说录了20天,19天都在哭。
她们的关系起初是很好的,1990年出生的李嘉格,童年就留下不少影像。在视频里,她像个小公主,自信地表演节目,和妈妈亲亲抱抱。
李嘉格的妈妈回忆起女儿小时候,最爱用的一个形容词是“乖”,五岁起出门就知道不让妈妈抱,还总会主动拿行李,很贴心。
而在李嘉格的视角,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敏感地意识到,不能让妈妈累到,要让妈妈开心。长大之后她明白,自己其实是在给妈妈当老公,而在保护妈妈这件事上,她做得比爸爸更好。
这里李嘉格没继续展开,但她只言片语中透露出的父亲的形象,和前面独自待在厨房不出现的情境是重合的。
李嘉格和妈妈关系变差的转折点,是她在事业上升期突然怀孕、结婚,当时她二十六七岁。
妈妈形容自己知道这个消息的心情,用词很极致——“非常生气”、“气炸了”、“要疯了”。
她对李嘉格的在意,又以言语伤害的方式投射到李嘉格身上。妈妈反复表达女儿结婚生子后和自己不亲了,很少沟通交流了,她因此非常失落。
只要李嘉格对她没有及时回应,或者说话的态度不好,她都会理解为:你不在乎我了,你被老公和婆婆带跑了。
李嘉格婚后一直在不同身份之间撕扯,她在所有关系中,都延续了和妈妈的相处模式——被动地回应所有人的需求。她说她会替孩子想,替老公想,替妈妈想,替婆婆想,唯独没有替自己想。
而妈妈对母女亲密程度的预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亲子关系。妈妈说李嘉格结婚之后她和女儿很少联系了。
李嘉格马上补充:一年同住两三次,每次一两个月,显然联系已经很多了。
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李嘉格结婚前五年都是和妈妈过年的。
这时候妈妈又补充:是你多想了,我没这么要求,我也不需要。
这种反复试探和要求对方用极致的方式证明对自己的在意,不像母亲对女儿,倒很像爱情中对伴侣的要求,也印证了李嘉格说她是在替代爸爸的角色。
在家庭里,女儿总是第一个洞悉妈妈处境的人。看见、理解、心疼、背负,因此主动去填补那个缺位,想取悦妈妈。
程潇和妈妈的关系看似和李嘉格母女完全相反——她们俩很有距离感,彼此都报喜不报忧,同住一个房间也各自沉默地刷手机。
程潇在韩国当练习生的时候,压力大到出现抑郁情绪,最浓烈的表达是在打电话的时候说一句:我想回家。
而妈妈前几年为了照顾妹妹高考,耽误了身体检查,把乳腺癌拖到中后期,也是瞒着程潇去做手术。
但其实她们的出发点又和李嘉格家庭很相似。程潇的父母离婚了,她和妈妈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撑起这个家的人,多给对方支持,少给对方添麻烦。
有一个细节,妈妈做完手术之后,终于告诉了程潇,程潇打电话骂了妈妈一顿,妈妈说她听女儿骂自己,反而很温暖、很开心。和李嘉格的妈妈一样,她的不表达背后,其实也是想要证明自己是被在意的、被爱的。
程潇之后很快安排妈妈到上海来化疗,处理了所有的事情,期间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两代女性之间还有一个很深的错位在于,都把对方当同类,都想让彼此过得更好,女儿们的表现是想拯救妈妈,想让妈妈过全新的生活,也期待妈妈和自己站在一头。而妈妈们却想让女儿更符合她们认知中的规范,在自己的保护下生活,反而无意识地充当了规训者的角色。
陈梦的妈妈是乒乓球运动员,也在女儿五岁的时候就为她选择这条道路。她在聊教育理念的时候,虽然说的是自己家里的事,但你总能察觉到她的世界有一个抽象的无孔不入的“别人”存在,而她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这个“别人”满意。
有一幕我想大部分女孩都经历过。陈梦提到小时候去超市想吃什么,越说妈妈越不给买。妈妈的思维是,如果你要我就给你买,那么你和别人在一起是不是也会要呢?别人会觉得这个小孩没家教的。
陈梦和姨妈姨夫出去,什么都不要,姨妈一家果然夸陈梦是天生的好孩子,这时候妈妈会有点自豪地说:哪有天生的好孩子呢?
陈梦小时候问过妈妈,你到底是不是我亲妈。因为她九岁时和妈妈倾诉被教练打,本以为妈妈会安慰她,没想到妈妈的反应是:教练打你几下,我也要打你几下。
从那之后她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因为知道妈妈“不站在我这边”。
陈梦恰好是个抗压能力很强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名,以至于妈妈至今都认为,她今天的自由,是曾经严厉的管教带来的。
黄圣依的世界里,这个“别人”更具体——邻居的孩子是网球冠军、妈妈的朋友的孩子是国际象棋国家队成员……她的妈妈认可的成功很类似,都是在竞争中取得名次、获胜。她见了陈梦也是表现出极度热情的欣赏,还鼓励陈梦一定要去拿第三个冠军。
出于这样的认知,黄圣依的妈妈对她有担心和同情,更深处是一种恐惧:怕她做不到、赢不了。
节目里有个设置,是让妈妈和女儿互相介绍彼此。女儿们都在毫无保留地夸赞妈妈,黄圣依说妈妈是她追赶的对象,妈妈的书柜里藏着叹为观止的人生边界。
陈梦说妈妈很可爱、军人性格雷厉风行。
妈妈们却习惯于指出女儿的小毛病,提出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妈妈们给不出女儿期待的鼓励,是因为她们对待自己更严苛。她们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放在压抑、牺牲、奉献的位置,因而认为女儿越快学会这样的生存法则越好。
在去目的地的路上,陈梦妈妈就说,我们要最后一个选房,让别人先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后面。
黄圣依的妈妈也是极度要强,很抗拒被人发现自己的衰老、失能。他们俩的矛盾看似表现为要不要找阿姨,实际上是妈妈不接受自己被女儿安排。
只要黄圣依指出她的具体问题,比如冰箱里很多过期的东西没清理,她都会下意识地高声反驳:这不是我买的。
妈妈时而飙英文,时而吃着饭突然冲到书房翻出一本书来认真地朗读——书上说劳动的本质是体育锻炼,所以她坚持自己做家事,不接受被人帮忙。其实都是引入权威,来佐证自己的权威。为什么需要借力呢,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权威已经岌岌可危。
黄圣依妈妈恼怒时甚至会说:我有我的房子,我过得好好的,是你非要来和我住。注意看这一段里面,黄圣依表情的变化。妈妈一有情绪,她就尴尬回避,用吃饭转移话题。
李嘉格锐评:黄圣依的妈妈比较强势,所以黄圣依容易理解强势的人。
妈妈可能没有意识到,她总担心黄圣依对困难准备不足,但这种担心和不信任,反而变成了她的困难本身。
这一季节目虽然只播出了一集先导篇一集正片,但矛盾已经几乎贯穿在每个细节中:
关心变成评判,担忧变成控制,彼此成全成了彼此远离,自我和被爱总要被摆上天平的两端……
作为观众,我几乎没有一刻是不被牵动的,因为这里面的每种处境,我也都反复经历和咀嚼过。
我佩服妈妈的坚强,鼓励过妈妈离婚,控诉过她为什么明明自己是传统婚姻的受害者,却还是要对我催婚催育,我曾经一看到来自妈妈的电话就紧张到干呕,一度下定决心从妈妈的生活里退出,也弱化她对我的影响,但还是忍不住反复和她解释我的想法,阐释我的内心。和妈妈的关系,是我青春期到三十多岁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
我想母女的纠缠,之所以斩不断,是因为彼此都知道,无论多么激烈的摩擦背后,始终爱是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哪怕吵架、哪怕流泪,也始终不放弃寻找互相理解的可能。因为我们只有彼此,我们一直都知道的。
来源:孟大明白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