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同济范儿亮相威尼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23:36 1

摘要:“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和动作训练这一套完整的链路,都是由我们团队师生设计开发。”这2个机器人的幕后团队,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团队、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何斌教授团队。该展览作品名为co-poiesis: a primitive fu

在近日开幕的

有“建筑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

同济大学携“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

2个极具科技范儿的机器人

吸引了全场目光

一大波外国观众前来打卡

与机器人互动敲击手碟

实现人机“音乐共奏”

现场圈粉无数

外国网友直呼

“太酷!太神奇了!”

从远处赶来的中国观众

自豪地竖起大拇指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赞!”

开启人机共生新图景

袁烽教授团队与何斌教授团队参展项目co-poiesis ©digitalfutures

“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和动作训练这一套完整的链路,都是由我们团队师生设计开发。”这2个机器人的幕后团队,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团队、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何斌教授团队。该展览作品名为co-poiesis: a primitive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简称co-poiesis),以“建筑智能的远古未来”为主题,通过资源再利用、机器人建造与人形机器人开展跨界对话。

展览现场,一台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即时捕捉旋律与节奏,转化为即兴演奏;另一台机器人则基于动态感知系统,将音乐韵律解构为肢体语言,生成舞蹈动作。从“人类创作-机器学习-协同表达”的模式,充分展现了同济师生团队致力于研究智能体从机械执行到认知共谋的重要突破。此外,同济大学还将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搭建人形机器人跨时空训练场,探索智能体在复杂空间中的适应性交互。

co-poiesis火烧木展亭成品 ©digitalfutures

co-poiesis作品的外观是以2024年“贝碧嘉”台风时倒伏的废弃树木为原材料,经过表面炭化处理、几何扫描重建、ai材料匹配与机器人建造等多重步骤后,将废弃原木转化为建筑构件,最终建成了一个火烧木展亭。这一创新展品,不仅推动了同济大学在智能建造领域的跨学科技术联创,也开启了引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建筑的融合方向,为未来人居探索提供新范式。该作品入选了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展馆军械库(arsenale)七大核心展项。

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故事走上世界舞台

让世界更近距离看见华夏之美。作为中国乡村振兴项目的代表,“塱头实验”作品亮相展会主题馆。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邵甬教授担任总规划师。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距今已有651年的历史,是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塱头实验”项目以三年来发展历程的影像纪录片与环保材质制作的模型作为载体,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七百年岭南古村蝶变新生的故事。

《塱头实验》模型照片 ©新塱潮

《塱头实验》现场照片 ©新塱潮

“‘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邵甬在展会现场表示,“在诗意栖居中,孩子们在荷塘边奔跑,老人在榕树下讲述‘塱’字背后的山水田园记忆,实验的价值才真正显现。”

过去三年,邵甬团队领衔规划,为探索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对古村落进行了保护修缮,着力将塱头打造为岭南文化新地标,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焕新,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真正的生命力,令人瞩目。该项目已纳入了同济“历史城镇再生”技术标准,为全球空心化村落提供中国经验。

展览期间,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团队携《循环手册》(circularity handbook)与可拆卸立体书装置在展览上回应“零废弃”主题,以及作品《苍穹》在中国馆展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热气建筑创始人张子岳和袁烨同样携作品《100个事实》亮相……

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表示,中国建筑正从“文化表达”转向“全球问题应答”,同济智慧将向世界贡献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今年,同济大学多支团队以智能建造、循环再生等实践作品亮相主展馆,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一全球大舞台,构建起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对话桥梁。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创于1895年,被誉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本届展览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学科的关系,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750余位参展者,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23日落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

整理/责编:聂阳阳

上观号作者:同济大学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