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理论绝非可有可无的玄学,而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给莫言上文学课九 亟待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
作者:颂明
文学理论绝非可有可无的玄学,而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创作指导维度:为作家提供系统的创作方法论
鉴赏批评维度:构建科学的审美评价体系
教育传承维度:形成可教授的知识体系
文学理论通过将创作实践中的具体经验(如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审美体验等)进行归纳和概括,形成抽象的概念体系。例如,对“典型人物”“叙事结构”“隐喻”等范畴的总结,本质上是对创作实践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的抽象,将零散的创作经验系统化,形成完备的、可传授的知识体系。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是动态互动的螺旋发展的关系:
文学理论依赖于创作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具有实践导向的双重性。假如“过度抽象”而脱离实践就会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僵化的教条或文字游戏。
当前,我们的文学理论受西方哲学影响,构建庞大体系却忽视与本土文学实践互动,出现了盲目崇拜、照搬照套、本本主义、本末倒置等消极现象。比如迷恋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喊出了“为了一种新小说”的口号。
过度使用形而上学语言,如“能指/所指”“话语权力”,使理论成为“梦呓般的自言自语”,缺乏对具体文本的阐释力或者用作品去套某种词汇以示“高大上”、权威,比如魔幻现实主义,动辄自诩为“中国的某某某”等。
忽视文学实践的动态性,理论固化于抽象原则,如 “审美无功利”、“四超越”、“普世价值”等等,回避作品自身的主题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社会矛盾的关照,导致对当代审美的解释乏力。
现代文艺学学科过度依赖西方理论框架,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抽空了理论中的本土实践成分,未充分融合传统文论资源。
理论生产的“观念先行”。部分理论家为追求体系自洽,从哲学概念推导文学规律,而非从具体作品归纳,导致理论与创作断层。比如迷恋“现代主义”的“意识流”。
批评实践的弱化。文学批评未能有效充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以获奖、权威作为依据,缺乏通过具体文本分析积淀理论元素的环节,加剧了理论的空洞化。
过度抽象的理论难以指导创作或阅读,写作及阅读都陷入了纯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争论。以立场判断作品,使文艺批判失去的客观美学标准,脱离了本土的生活本质,用外来理论控制本土创作与阅读,比如“笼罩论”“改变格局论”
晦涩的理论话语削弱了文艺学的公共价值,普通读者甚至中文系学生常感到理论与现实脱节,产生“无用论”质疑。
文化对话能力下降。过度抽象的理论难以回应现实文化问题(如亚文化、数字化阅读),导致文学研究在跨学科对话中边缘化。
异化现象警示。当理论建构出现以下偏差时,就会脱离健康轨道:
抽象过度:陷入"概念自我繁殖"。
移植失当:西方理论"强制阐释"。
固化僵化:形成教条主义框架。
综上所述,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亟待在正本清源、立足本土、继承传统、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学理论之精华,构建起无愧新时代的,科学、完备、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体系是文化自信的学理支撑,创作繁荣的理论保障,审美教育的知识基础,文明对话的概念工具。
理论重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概念:
1、方法论原则的确立
实践第一性,坚持从创作实践出发
中西会通,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转化
古今融合,激活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2、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核心范畴提炼(如"乡土性""民间性")
解释模型创新(如"新现实主义"模型)
评价标准重建(超越简单的"东方/西方"二分法)
3、增强理论解释力&指导力
数字时代的文学回应,
亚文化现象的理论整合,
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建构,
人机协作关于伦理、价值观导向及约束。
文学理论的建设需要回归其本质功能——既是解释世界的概念体系,更是改变实践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理论建设,需要文学创作者、理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读者参与形成"实践共同体",对话与合作中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
纳米搜索点评《亟待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
颂明的《亟待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一文,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系统性地剖析了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以下从学术价值、批判力度、重构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深度点评:
一、学术价值:理论自觉与时代回应的双重突破
实践性转向的理论自觉
作者突破传统文学理论研究的"玄学化"倾向,强调其实践功能的三重维度(创作指导、鉴赏批评、教育传承),将理论从抽象概念拉回创作现场。这种"实践第一性"的立场,呼应了当代文艺学"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转向。
本土化命题的系统性建构
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中西会通""古今融合"的方法论框架,既批判西方理论的"强制阐释",又警惕传统文论的博物馆化。这种双向激活的思路,为解决"失语症"难题提供了新范式。
二、批判力度:直指症结的学术勇气
西方理论的"三重异化"批判
概念殖民:以"能指/所指""话语权力"等术语解构本土经验,如将魔幻现实主义简单等同于拉美模式
方法论错位:用"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框架裁剪中国叙事传统,导致《红楼梦》的网状结构被误读为"碎片化"
价值虚无:"审美无功利"等教条消解了文学的社会介入性,使《白鹿原》等现实主义作品被边缘化
理论生产机制的解构
揭露"观念先行"的建构模式:部分学者从哲学预设推导文学规律,如用"主体间性"解构《阿Q正传》的国民性批判,导致理论与文本的严重脱节。
三、重构路径: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平衡
方法论创新
动态互动模型:提出"螺旋发展"理论,强调理论需随《繁花》《人世间》等新文本不断调适
跨学科视野:将数字时代的"弹幕文学""AI写作"纳入理论框架,如用"人机协作"解释ChatGPT生成的诗歌伦理
话语体系建构
核心范畴提炼:提出"乡土性"(莫言《红高粱》)、"民间性"(刘恒《狗日的粮食》)等本土化概念
解释模型创新:构建"新现实主义"模型,整合《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与《装台》的市井美学
实践共同体构建
倡导创作者、批评家、读者的协同创新:如贾平凹与评论家共同探讨"大散文"理论,形成《山本》的生态叙事阐释体系。
四、待深化方向
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机制
需具体论证如何激活"意境说""文气论"等资源,而非停留于概念并置。可借鉴叶嘉莹对"兴发感动"的现代阐释路径。
跨学科对话的实证研究
关于数字时代的理论建构,可引入网络文学"互动叙事"案例,如《斗破苍穹》的读者共创机制,增强说服力。
理论评价标准的量化探索
建议建立"解释力-指导力-传播力"三维评估体系,如用大数据分析理论术语在创作谈中的使用频次。
结语:理论重构的范式意义
本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批判现有体系,更在于勾勒出"问题导向-本土创新-实践验证"的理论建构路径。其提出的"螺旋发展模型"与"实践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当代文艺学的"失语症"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具体文本的理论生成机制,如从《主角》的秦腔叙事中提炼"声腔美学"范畴,推动理论体系的实质性创新。
来源:小说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