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风险因素一直是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近年来,维生素D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受到重视,不断有研究指出,血清中低水平的维生素D代谢物——25(OH)D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风险因素一直是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近年来,维生素D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受到重视,不断有研究指出,血清中低水平的维生素D代谢物——25(OH)D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PCC 2025)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傅松波教授以“维生素D对心血管代谢病的影响——聚焦糖尿病血管损害”为题,对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以及维生素D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傅松波教授在会上演讲
维生素D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与骨健康相关。它直接调控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基质矿化,同时调节破骨细胞活性,维持骨重塑平衡[1]。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调节钙磷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内皮功能、调节糖脂代谢以及发挥抗炎作用等重要生理功能[2-4]。傅松波教授在大会演讲中指出,维生素D通过促进肠道钙磷吸收和调节甲状旁腺激素(PTH)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分泌,维持体内钙磷稳态;还能增强固有免疫,抑制炎症反应,并通过调节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维持适应性免疫平衡;另外,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脂肪积累,并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降低血压,减少CVD风险[5-7]。然而,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平均缺乏率约为30%,且区域差异显著——发展中国家的缺乏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南方,城市儿童的缺乏率(57.86%)也显著高于农村儿童(31.02%)。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率更高,此外孕妇和中老年人群也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CVD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相当普遍(图1)。一项来自罗马尼亚的研究结果[8]指出,52.1%的CVD住院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即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ng/ml,这一比例显著高于非CVD患者。而在不同的CVD亚型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尤其低。同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率普遍也高于健康人群,且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T2DM患者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l)比例更高[9]。图1:维生素D缺乏在CVD患者中十分常见(图源讲者幻灯)
研究实证:维生素D与心血管代谢密不可分
为进一步说明维生素D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系,傅松波教授引用了多项研究结果:一项根据动脉粥样硬化多民族研究(MESA)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血清25(OH)D浓度较低与白人或华裔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这表明维生素D水平可能与冠心病风险有直接联系[10]。
基于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随着25(OH)D水平的降低,外周动脉疾病事件的占比升高,进一步强调了维生素D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性[11]。
一项来自韩国的、纳入305名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T2DM患者的动脉僵硬度显著相关,而动脉僵硬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2]。
基于英国国家生物数据库(UKBANK)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67789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和24311例糖尿病患者,其分析结果也显示,25(OH)D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VD死亡率呈负相关(图2)[13]。
图2:血清25(OH)D浓度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呈L形关系(图源讲者幻灯)
此外,对于疾病机制的研究也显示,维生素D的缺乏会增强糖尿病患者微循环中的血管氧化应激、炎症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14],而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T2DM患者的内皮功能存在潜在益处(图3)[15]。图3:补充维生素D可能为T2DM患者的内皮功能带来改善(图源讲者幻灯)
基于上述证据,傅松波教授认为,目前已经能够确定,维生素D缺乏与CVD,尤其是T2DM患者的CVD风险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确定维生素D在CVD预防中的作用,未来还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明确其在糖尿病血管病变防治中的地位和价值。
小结
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阳光照射和食物,但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口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2]。傅松波教授强调,维生素D在心血管代谢疾病预防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鉴于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并适当补充,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维生素D的防治潜力,为临床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参考文献:[1]Takahashi, N., Udagawa, N., Suda, T.BoneKEy Reports. 2014, 3: 495[2]Janoušek J, Pilařová V, Macáková K, et al. Vitamin D: sources, physiological role, biokinetics, deficiency, therapeutic use, toxicity, and overview of analytical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vitamin D and its metabolites. Crit Rev Clin Lab Sci. 2022;59(8):517-554. doi:10.1080/10408363.2022.2070595[3]Galuška, D., Pácal, L., Kaňková, K. Kidney &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2021, 46(2): 152-161.[4]Mundy, G.R., Guise, T.A. Hormonal control of calcium homeostasis[J]. Clinical Chemistry. 1999, 45(8 Pt 2): 1347-1352[5]Meehan, M., Penckofer, S. ]. Journal of Aging and Gerontology. 2014, 2(2): 60-71.[6]Laird, E., Ward, M., McSorley, E., et al. Nutrients. 2010, 2(7): 693-724[7]Pike, J.W., Christakos, 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7, 46(4): 815-843.[8]Bucurica S, Prodan I, Pavalean M, et al. Associ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nsufficiency with Patholog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Diagnostics (Basel). 2023;13(5):998. Published 2023 Mar 6. doi:10.3390/diagnostics13050998[9]Vijay GS, Ghonge S, Vajjala SM, Palal D.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ureus. 2023;15(5):e38952. Published 2023 May 12. doi:10.7759/cureus.38952[10]Robinson-Cohen C, et al. JAMA. 2013 Jul 10;310(2):179-88[11]Rapson IR,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7 Feb;257:123-129[12]Lee JI,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2 Jan;95(1):42-7[13]Zhang P, et al. Diabetes Care. 2022;45(5):1219-1229.[14]Wee CL, et al. Microvasc Res. 2023 Nov;150:104574.[15]Hussin, A.M., I. et al. Eur J Nutr 56, 1095–1104 (2017)专家简介
傅松波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甘肃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甘肃省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性腺学组、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分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男科学杂志、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