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AI的下一条小龙,《赢在AI+》点燃青年创新之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0:09 1

摘要:2025年以来,国内最热门的话题,总离不开人工智能。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之际,上档一部展现AI领域的创业过程、助力推动优质AI项目落地和发展的节目,无疑是恰逢其时的。

2025年以来,国内最热门的话题,总离不开人工智能。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之际,上档一部展现AI领域的创业过程、助力推动优质AI项目落地和发展的节目,无疑是恰逢其时的。

这,便是自5月2日起每周五晚,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及央视频新媒体矩阵播出的《赢在AI+》。

而在连续追更两期,尤其是在看到第二期的9组AI创想者重返舞台,畅想2025年之后的AI领域将会发生哪些改变后,“恰逢其时”的《赢在AI+》让笔者眼前一亮又一亮!

它不仅仅“破时代浪潮”——聚焦于AI领域的产业创新、商业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真实场景,一边创新节目机制,大胆地通过创投的形式,把中国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成果推到台前,一边立足国家平台,从“探索发现”的视角,不断刷新观众们对人工智能发展认知。

“引领新的潮流”——“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在澎湃的AI浪潮中,新时代的青年正以智慧与激情,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而《赢在AI+》恰恰把这个内涵,给准确抓住了。

以AI为核心

燃起“AI+万物”的繁荣盛火

在笔者看来,节目出彩之处,便是用创投的方式,把人工智能发展这一主题诠释出了新高度——相比以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节目,《赢在AI+》真正让“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了“主角”。

首先,节目汇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家。经过11场激烈的线下路演和1场线上路演,100余位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家脱颖而出,携各自的创新梦想而来,凭硬核实力说话,围绕机器革命、高校力量、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创想设计、未来医疗、智慧城乡、智能办公、智启万象、智能芯算十大“AI+”垂直赛道,展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点,以争取“百亿AI资源包”。

当看到AI创想者既要在三分钟项目展演中娓娓道来,又要从容应对AI智库团的犀利提问时,笔者很难不为这些创想者捏把汗。而如此集中、激烈又细分的正面角逐,也正是这档节目引人入胜之处。

其次,节目通过创投展现了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的应用早已领先于世界,比如AI创想者刘松涛为中国工业打造出的机械臂,搭载了AI+高速运控系统,其稳定性与可靠性已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AI创想者任志勇研发的重载AGV单机承载能力达到600吨,继续领跑全球的载重纪录。有的应用则正力图深入人们的日常,改变我们的生活,像浙江工业大学的“00后”创业者史宏杰制作出《决战拜年之巅》《千禧梦旅》等AI游戏,便是让人工智能为Z世代的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节目既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我们看到AI如何在重大科研领域大显身手,也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拓展人们的视野,让普罗大众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了更为清晰而具体的认知。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节目中的每个人都在为人工智能的探索与发展而努力。除了AI创想者们,节目还邀请了由国内院士、企业领军人物、知名投资机构代表等组成“AI智库团”,以及近50家投资机构代表、全国各地的AI爱好者组成的观众团,前者精准指出项目问题与前瞻性建议,后者则从大众的视角对产品做出可行性判断。

比如第二期节目中,盛建中“视觉新生”智能图像生成系统在商业转化与公益性之间产生争议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建议盛建中要“找到适用技术的关键点的场景”,在他看来,图像增强或者修复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将做的好的技术通用化,使得技术可以用到除了人脸以外的地方。

以上,节目只是就展示人工智能说人工智能吗?显然不止于此,那些对“中国AI的下一条小龙”的期待恰恰是附着在每一次项目展示与犀利点评之上的。

所以,当AI创想者殷晓晗带来的无人机领域产品面对“AI智库团”的提问,他不仅坦然承认了路演过程和创新产品的不完美之处,也引发了对未来发展的反思;当AI创想者薛利荣分享微米级泛半导体工艺缺陷检测设备后,这个既有底层技术保证、又有商业化思维加持,同时拥有饱满创业热情的高校创业团队,获得了“AI智库团”成员的一致认可。

而这,恰恰是笔者认为《赢在AI+》这档创投节目的魅力之所在,它是展示的窗口,也是交流的契机,更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了实打实的助力,让“AI+万物”的繁荣盛火在这里能够熊熊燃起。

要知道,每一个项目都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探索,每一次探索都可能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一步。立足国家平台,《赢在AI+》让人工智能的场景创新与应用推动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打造“AI+万物”的繁荣盛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无限遐想。

以青年力量为引领

燃起中国智造的创新之火

继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集体学习后,时隔四天,习总书记再次就人工智能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更对青年创新人才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因此,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播出两期的《赢在AI+》,笔者想选择“青春”这个词,就如节目第二期开篇“以梦为马,并驱争先,尽展硬核青春”所形容的高校力量那般,《赢在AI+》也让我们见证人工智能这一朝阳产业,在青年才俊的推动下,正从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升起一片光明的未来。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AI创想者盛建中带领团队研发的“视觉新生”智能图像生成系统,如今已帮助1000多个破碎的家庭修复了珍贵的寻亲照片,更创造了19个家庭重获团圆的温暖奇迹。用AI解决社会痛点,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民,不仅展现了AI技术的强大潜力,更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来自厦门大学的AI创想者陈凯彬、李法君、谢奕浓,从蝴蝶翅膀上找到灵感,研发出病理界的“拍立得”,从而大幅缩短肿瘤病理检测时间,他们希望未来不止能够做到像传统中医一样的望闻问切的诊断,而是做到真正的治未病,预测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身体健康状况。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的薛利荣,不仅力求让中国机器真正地“看清、看懂半导体世界”,更希望到2050年时AI可以贯穿到半导体制造的整个流程中,让中国的半导体真正领先世界。

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林川平,致力于找到电池容量的“体积公式”,让每一颗电池发挥其最大价值。而林川平多年来对锂电池持之以恒的探索,也令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感慨:“在山一样的电池后面,看到像一座山的数据,这是真正的创新来源。”

青年创业者逐渐成为AI创业生态的重要力量,这群有实力有想法的年轻的“弄潮儿”,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探索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二字的真正含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智造在未来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可见,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刮起一场“青春风暴”。

而这些青年创新者们的愿景,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理想,更是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与贡献。在他们的引领下,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人工智能领域,共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而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更生动诠释了“青年强则国强”的深刻内涵,不仅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引领中国智造的创新潮流。

因此在观摩节目后,笔者生出了对科技改变未来的无限憧憬与自豪。憧憬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或许真的将一步步走进现实;也自豪于这些引领变革的科技创想正在由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一代代敢闯敢拼的年轻人着手实现。

文至最后,笔者对《赢在AI+》接下来的8个主题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期待节目能够更加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融合的新模式、新场景,激发更多跨界创新的火花;也期待《赢在AI+》能够成为连接青年与创新、科技与未来的桥梁,让青春的力量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恰如开篇所说,《赢在AI+》不仅仅“破时代浪潮”,更在“引领新的潮流”。这个潮流是以青年创新者为先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推动中国智造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浪潮。而《赢在AI+》正是中国AI创新浪潮中的“撑桨人”,搅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助青年创新人才“上岸”。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