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级游戏到现象级展览,悟空再一次被重塑金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0:39 1

摘要:《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以精湛的制作水准和独特的东方文化表达,书写了世界游戏史的中国神话。近日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则犹如打开了“黑神话”艺术铸炼现场。公众得以从线上走到线下,在经典游戏场景中“故地重游”,在游戏

《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以精湛的制作水准和独特的东方文化表达,书写了世界游戏史的中国神话。近日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则犹如打开了“黑神话”艺术铸炼现场。公众得以从线上走到线下,在经典游戏场景中“故地重游”,在游戏庞大的系统工程切片中感受美学建构的历程。

展览设计兼具潮流文化的年轻特质与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不仅为游戏玩家提供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艺术盛宴,也为公众对于当下数字时代文化审美向度讨论,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

虚实共生:

再现往返虚拟艺术的现实路径

《黑神话:悟空》美术总监杨奇曾提到这款游戏美术设计:“尝试还原‘小时候去过’的代入感,特别对于一款魔幻题材的游戏作品,不打破现实经验,不滥用奇观,这是一种相对克制的方法……

这种微妙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对虚拟的事物产生某种信任,进而更容易被经验之外的现象感染。”可以说,本次展览为这一创作观念做了注解。

展览主体以游戏内容为核心,一方面精心复原游戏世界,将数字美学落地为现实景观装置,让观众在虚实相生的当代艺术空间,完成近乎主题乐园式的沉浸体验,另一方面呈现游戏世界如何架构,展示“黑神话”艺术如何铸炼,通过创作相关的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等,勾连出游戏的生产方式和美学建构的流脉。

当虚拟游戏场景的实景复刻、古建筑实景的扫描拍摄花絮展册以及经由数据采集后通过3D打印重现的取景地原型同场展出,游戏创作立足现实、创造虚拟、感受现实,也即“现实-虚拟-现实”这一完整创作路径被具象化了。

在沉浸体验和观展阅读交替中,创作链多重文本相互映射,揭示虚拟艺术生成的现实路径,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们思考游戏艺术中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感受数字艺术对现实的取舍与提炼,在精微处体会表达的“克制”。

或许可以这样说,“黑神话”东方美学建构来源于广袤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现场,取材现实或许决定了美术的轮廓,而游戏美学的调性更与对现实的态度和生命经验有关。

展览不仅呈现创作与现实互相映照、艺术副本之间反复映射的关系,也借由“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这一策展理念营造虚实共生的艺术现场,某种意义上呼应了游戏的美学尺度。

到源头饮水:

探源数字艺术的文化根脉

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张光宇,以《西游记》为蓝本创作了讽刺漫画长篇《西游漫记》;在“探民族形式之路”创作精神指引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集体创作了中国动画学派经典之作《大闹天宫》。

传说中孙悟空72变,而历史中的悟空远不止72分身。历代创作者不断基于《西游记》经典叙事与图像系统的阐发与再创造,成就了悟空这一经典符号。

展览将历史长河中《西游记》题材相关文本、多门类艺术及跨文化传播等纳入视野,以多文本、跨媒介的复调叙事再现往返虚拟艺术的现实创作路径。

于是,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粗砺的猕猴掠影,在关良和戴敦邦水墨画作中品味悟空造型的奇趣、在儿时小人书中回味童年的悟空想象……庞大的悟空群像,展现了悟空IP的强劲生命力。

展览不仅回溯了悟空前传,更是呈现“黑神话”艺术建构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汲取。

文学原著、古建模型、雕塑造像、装饰纹样、服饰道具等,言说着“黑神话”中的悟空并非凭空而来。他脱胎于历史,生发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土壤。展厅中高精度扫描复刻的蓝田水陆庵小西天悬塑,甚至还蒙着历史的尘埃,令人印象深刻。

当历史中的悟空与数字时代游戏黑悟空并置形成历史与文化的张力,涌动着有形的艺术风格迁徙和无形的精神脉络牵引。

追溯中国ACG艺术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经典作品的缔造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不断革新形成新的传统。

如动画《大闹天宫》变幻着形态各异的如意云纹,舞动着飘逸的敦煌飞天;动画《哪吒闹海》奔腾着宋代马远的《水图》,回响着千年的战国曾侯乙编钟,这些作品无不印刻着民族美学的基因,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书写着中国气派。

传统文化在每一次媒介迭代中重获新生,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ACG领域正发挥出更强大的内容吞吐力和影响力。

当前,游戏科学团队“到源头饮水”,通过数字虚拟技术为悟空重塑金身,让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年轻的数字艺术中重获新生,成为数字时代文化出海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这是我国数字艺术产业的突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敢问路在何方:

显影“创造时代艺术”的精神力量

展览作为游戏系统工程的切片,幕后创作线索也在此得以显微。

一楼展厅中一条时间轴讲述黑神话的创作历程,从立项、闭关到发售。观看过程中传来《云宫迅音》熟悉的旋律,内心不禁为之一动,这条表达克制的时间轴分明是主创团队西游取经之路,藏着多少推翻与重建,多少攻关与突破。

与游戏的风靡、展览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主创的冷静与低调。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前言中写到:“美丽的事物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每个人下地的劳动里,重复、琐碎、具体、日复一日。这大约是我们谈论这个世界时,唯一有效的方式。”

无独有偶,这句话与正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遥遥呼应。这个回溯中国百年动画史的展览,终章处以“中国动画学派”旗手特伟的一句话作为总结:“我相信中国动画的未来一定能够从这些耕耘中萌芽”,而彼时正处于中国动画的低谷期。

在中国动画与游戏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的今天,我们看到两代ACG创作人的顺利接棒,也感受到两代人务实拓新精神的共振。

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与持续发力,人才培养是基础。就在4月22日,教育部首次将游戏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这一历史性的学科调整与展览同步伐,将翻开中国游戏历史的新篇。

新世纪以来,中国ACG行业的发展是曲折的,不论游戏还是动画都曾经历过“至暗时刻”。冯骥说:“‌有重大价值的工作,一定是难而长期的工作”,饺子导演说:“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如今《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持续攀高,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二十年如一日依然践行着“硅步履远”,创造时代艺术的精神力量在此处显影——怕甚么山高路险,自往前。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虚实共生的策展理念,实验性建构游戏艺术的锻造现场,建筑虚拟世界和中国文化历史现实的任意门,成为游戏玩家的乐园,公众美育的课堂,行业观察的切片。

这不仅是一场游戏艺术展,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继往开来的接力场,续写中国ACG艺术的精神谱系。从一款现象级的游戏到一场现象级的展览,更是“第九艺术”一场破界焕新的自我定义。它见证了数字时代艺术工作者在大众娱乐与高雅艺术间重绘游戏艺术的版图,在科技与人文中重新锚定游戏精神的坐标,在时代文化演进中开创新的天地。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