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胆囊炎是全球高发的胆道系统疾病,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5 年《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整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与中西医结合经验,构建了规范化诊疗体系。本文从流行病学特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多模态诊断技术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方面,系统阐述胆囊炎的现代诊
胆囊炎是全球高发的胆道系统疾病,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5 年《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整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与中西医结合经验,构建了规范化诊疗体系。本文从流行病学特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多模态诊断技术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方面,系统阐述胆囊炎的现代诊疗进展,重点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协同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胆囊炎分为急性(AC)与慢性(CC),前者 90%-95% 与胆囊结石相关(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5%-10% 为非结石性(AAC),好发于严重创伤、术后及危重症患者(占 0.2%-0.4%),50% 可进展为坏疽、穿孔。全球 20% 人群患有胆囊结石,其中 1/3 最终发展为胆囊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 2-3 倍,50 岁左右为发病高峰。我国慢性胆囊炎患病率 0.78%-3.91%,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胆囊炎归属于 “胁痛”“胆胀” 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胃。急性胆囊炎以 “热、毒” 为主,属实证;慢性胆囊炎多兼 “湿、虚”,久病可见 “脾虚、阴虚”。核心病机为 “胆失通降”,急性期以 “不通则痛” 为主,慢性期兼 “不荣则痛”。
急性胆囊炎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绞痛(放射至肩背部)、Murphy 征阳性(敏感性 62%,特异性 96%)、发热(31%-62%)及轻度黄疸(10%-20%)。实验室指标可见白细胞、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升高,肝功能异常提示胆道梗阻。
慢性胆囊炎症状隐匿,以反复右上腹不适、胆源性消化不良(嗳气、腹胀)为主,急性发作时类似急性胆囊炎表现。
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急性胆囊炎可见胆囊肿大(前后径≥4 cm)、壁增厚(≥3 mm)、“双边征” 及结石影;慢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毛糙、萎缩或钙化(瓷化胆囊),脂餐试验提示收缩功能减退。
CT/MRI 用于复杂病例(如坏疽、穿孔),CT 显示胆囊周围渗出、壁连续性中断,MRI 对胆囊壁纤维化、缺血及小结石(MRCP)检出更敏感。
胆腑郁热证:右上腹灼痛、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大柴胡汤加减)。
热毒炽盛证:高热剧痛、黄疸、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
肝胆气滞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证:口苦黏腻、身重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郁脾虚证:隐痛便溏、乏力纳差,舌淡胖苔白,脉弦细(逍遥散加减)。
手术治疗:
时机:轻度 AC 建议 72 小时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重度 AC 经抗感染治疗后择期手术(6-8 周);AAC 因易穿孔,确诊后尽早手术。
术式:LC 为首选,复杂病例(如 Mirizzi 综合征、坏疽性胆囊炎)可转为开腹或胆囊造瘘术。
药物治疗:
抗感染:轻中度 AC 用二代头孢 + 甲硝唑,重度 AC 首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疗程 5-7 天。
对症支持:禁食补液、山莨菪碱解痉、非甾体抗炎药(NSAID)镇痛(减少胆绞痛复发)。
手术指征:反复发作胆绞痛、胆囊壁增厚(≥4 mm)、瓷化胆囊、合并息肉(≥1 cm)或结石直径 > 3 cm,首选 LC。
非手术治疗:无症状者调整饮食(低脂、规律进餐),辅以熊去氧胆酸(仅适用于胆固醇结石)、消化酶(阿嗪米特)改善症状。
急性期:大柴胡汤可显著缩短腹痛、发热缓解时间,降低 CRP、白细胞水平(证据级别 B,强推荐);消炎利胆片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胆囊炎总有效率达 97.73%,优于单纯西药。
慢性期:胆宁片(疏肝利胆)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胆囊炎,症状改善率 97.0%,胆囊超声有效率 93.9%;柴胡疏肝散加减可降低复发率(9.09% vs 57.14%),改善胆囊收缩功能。
针灸疗法:电针阳陵泉、太冲穴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缓解胆绞痛,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总有效率达 95.08%。
中药外敷:双柏散(黄柏、大黄等)外敷右上腹,可减轻急性胆囊炎局部炎症,缩短疼痛时间;穴位贴敷(柴胡、金钱草等)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总有效率 93.33%。
坏疽性胆囊炎:需紧急手术,术后予清热化瘀中药(如桃仁承气汤加减),降低腹腔感染率。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术前易误诊为胆囊癌,术中冰冻病理确诊,术后辅以扶正祛邪中药,改善预后。
瓷化胆囊、胆囊萎缩、息肉直径≥1 cm 者需每年 CT/MRI 随访,中医辨证 “瘀血阻滞证”(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延缓恶变。
采用尼莫地平法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95% 为临床缓解),结合超声影像学(胆囊大小、壁厚度)及 PRO 量表(患者报告结局)综合判断。
一级预防:控制高脂饮食、规律作息,针对女性、50 岁以上人群开展超声筛查。
二级预防:急性胆囊炎恢复期予中药调理(如疏肝清胆方),减少复发;慢性胆囊炎合并结石者定期评估胆囊功能。
三级预防:术后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如针灸促胃肠功能恢复),高危人群长期随访(每 6-12 个月查肝功能 + 超声)。
结论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现了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整体观。西医在抗感染、手术干预方面具有明确优势,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减少复发,两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协同互补。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最佳介入时机与疗效评价体系,推动胆囊炎诊疗的精准化与规范化。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025 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5, 33 (4): 351-370.
[2] Gallaher JR, Charles A. Acute cholecystitis: a review[J]. JAMA, 2022, 327(10): 965-975.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1 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21, 59 (6): 422-429.
[4] 邓玉红,陈锦锋,佘玲,等。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 (胆腑郁热证) 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急症,2018, 27 (3): 462-464.
[5] 彭雪莲,徐小青,曹勤。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 38 (9): 2084-2090.
关键词: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038X.2025.04.02
来源:仙正医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