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英语里究竟有多少种说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4:41 2

摘要:各位好,昨天写了《穆夏——“你还缺这点钱吗?”“当然缺。”》一文,为大家介绍了我很喜欢的画家穆夏的一生。我相信艺术和历史一样,不仅是用来看和听的,它能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滋养我们的灵魂。我希望昨天的文章,也能起到相似的效果,如果可以,今后我愿意为大家多写。

就像咱觉得英国人连叔伯舅父都不分很奇怪一样。

英国人也会觉得咱把这么多不同概念统称为“国”,也很奇怪。

各位好,昨天写了《穆夏——“你还缺这点钱吗?”“当然缺。”》一文,为大家介绍了我很喜欢的画家穆夏的一生。我相信艺术和历史一样,不仅是用来看和听的,它能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滋养我们的灵魂。我希望昨天的文章,也能起到相似的效果,如果可以,今后我愿意为大家多写。

也感谢热心朋友们的打赏,让我今天舍得去看了横滨红仓库的穆夏画展。2000日元一张票,折合人民币约100块钱,老实说其实还蛮贵的,但如果您如我一般是个喜欢穆夏画作的人,您一定要去看看。

在整个看展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听穆夏的捷克同胞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My Fatherland)》,这首恢弘壮阔的交响乐感人至深,相传,本已旅居美国的穆夏就是在听了这首曲子之后痛哭流涕,决意回到他的祖国捷克,并闭关18年创作了伟大系列画作《斯拉夫史诗》的。

今天亲眼看了穆夏的作品之后,我才更深的感觉到奥。其实,在这位画家早年的画作中,在表面美人的艳丽与浮华之中本就自带一种隐隐的神圣感,是斯美塔纳的音乐将隐隐的神圣感点燃了起来,促成了他后期作品的伟大转折与巨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听着斯美塔纳的音乐看穆夏的画作,想着这对捷克同胞跨越时空的彼此感动与互相启发,真是一种别样神奇而美好的体验。

不过,这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中文中将斯美塔那的这首交响乐翻译为“我的祖国”其实是有问题的。

因为斯美塔那生活在19世纪,一定要算国籍的话,他其实是奥匈帝国人(正如同时代的钢琴诗人肖邦,一定要算国籍的话,他应该是沙俄人),但同为音乐界民族乐派的领军人物,无论斯美塔纳还是肖邦,他们在音乐中所赞颂的都不是奥匈或者沙俄帝国,当然更不是这两个国家的皇帝,而是赞颂那片他所出生、他所深爱的土地。就像英文所翻译的“My Fatherland”,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首音乐,翻译为《我的故土》其实更准确一些。

接着进一步深想,其实英文当中“Patriot”这个词汇被翻译为“爱国者”,也是不准确的,这个词最早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atria”,一个词在英文当中用于描述国家的崇高时也偶有出现,该词一般翻译为“祖国”,但这个翻译其实也不准确,Patria最正经的英文对译其实就是Fatherland。也即中文当中的故土、故乡之意。也就是说,罗马人或者后来的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在说出这个词汇的时候,其所想象的并不是那个实体的国家,而就是自己所生长的那片土地,自己的父祖,和父祖所传下来的不可侵犯个体利益与权益。

有了这重理解,我们再去看很多欧美影视作品就能理解其中别样的深意,比如美国有一部电影就叫《Patriot(爱国者)》,但你去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好有意思——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美国独立战争时代怎么造英王反的故事,美国人说主人公是“爱国者”,可是当时美国还没成立啊,这帮人背叛英王,换到同时期的大清朝,那是要被骂成“无父无君之徒”的,英国国王乔治也确实在第一时间宣布这些新大陆叛军为“叛国者”。

那这部电影中梅尔·吉普森演的这个Patriot,爱的到底是哪门子“国”呢?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爱的其实就是他的那片土地、他的妻儿老小、他认为自己所不可撼动的个人权利。至于背叛英王是无父无君,美国最早的那帮“爱国者”是听不懂这个意思的,就算听懂了,估计也会回怼一句:得了吧,我可不像你那样五行缺爹,英王跟我只是有条件效忠的关系,现在他过度侵害大陆人民的利益,人民当然有权收回效忠。

胡适先生说过:“爱你自己就是爱这个国家,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这话固然说的很高妙、很透彻,但它是在中文语境里独特的表达,而英语人群那里,这个意思其实是不用直说的,因为Patriot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捍卫个人权利而后扩展于国的。这个意思本就不言自明。

所以还是维特根斯坦说得好:语言的边界,即是思想的边界。很多在一门语言里需要繁复解释和足够智商才能阐述并理解的意思,到了另一门语言里却不言自明,你看,语言就是这么神奇。

其实在英文中,与中文“祖国”“国家”这个概念对应的单词非常丰富,“Patria、Fatherland”之外,一时之间,我能想到词就至少还有三个——

country、nation、state。

这三个词细一琢磨,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今天我们定义一个国家,包含三个要素:

土地、人民、政府。

而英文中的这三个词汇,其实就各自分别指代了这三种东西。

country指的是土地,是地域概念。

但是相比于有浓厚感情色彩的Fatherland,它少了那种浪漫化的滤镜,而更多强调的就是法理上的领土、和依附于领土的法权,比如我们说“出国”,就叫out of the country。

nation指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文化、信仰、理念。

人民权益是需要被捍卫的,所以这个词就最多的继承了Fatherland、Patria的那种感情色彩,所以我们讲“爱国主义”,除了Patriotism,还可以说nationalism。但是在近代翻译中,nation有另外一个对应概念是“民族”,所以nationalism更多的也被翻译为“民族主义”,而这样一翻译,你就能感觉到了,与“爱国主义”满满的褒义不同,“民族主义”是更加中性的,它可以适当,但也可以极端、可以狭隘。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就不是个好词。所以它的感情色彩仍有,但神圣性就淡化了。

再来说说state,这个词的意思更加单一,它说的就是人民所委权治理国家的那个政府,有时候也用来指代一个被授权的半独立政治实体(比如美国的州政府)。

多说一句,美国的正式名称叫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ates用的是复数,其实它确切的意思应该是联合美洲的各个国家(政府、州)而成立的一个联盟,所以这个联邦,其实是“联合众邦”之意,而不是“联为一邦”。

但不管怎样,State是一个完全脱离了感情色彩和法理神圣性的“国家”含义,它既不像nation那样包含了人民、民族乃至文化,可供人去热爱。也不像country那样包含了附着于领土之上的法律管辖权。它就是指代治理那片土地的一个政权。所以不会有任何正常人以宣称自己热爱State为荣,就像业主不会洋洋自得于宣称自己热爱自己的小区物业一样——物业是被你花钱雇来给你干活的,干得好是本分,干不好业主有权问责,如果哪个业主闲着没事儿干宣称自己热爱物业,甚至呼之为父为母……

那才真是实属神经病,八字弱智、五行缺爹。

所以你看,我们中文当中一个“国”笼统概括的概念,英文里至少把这用三四个词汇区分出来。

这就让英语国家的人先天就能将这些东西分的很清,比如现在有人如果威胁美国人不保卫川普政权,美国就要“亡国”。这话在汉语中很容易就糊弄过去了,但在英文中就很难含混得了。因为英文里State和nation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词汇,更和Patriot所珍视和保卫的那个“国”无关。川普虽然是宣传鼓动的高手,但他不幸使用的是英文这个语言,所以想蹭这个东西就非常费劲,因为英语天然就是一门在这方面“防忽悠”的语言。

当然,咱中文虽然在这方面弱一些,却在别的地方有优长,比如英文里一个uncle,居然代表了我们中文中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这么多概念,aunt则指代姑姑、姨妈、婶婶、舅妈等概念,brother即是哥哥也是弟弟,sister即是姐姐也是妹妹,Grandfather居然同时是爷爷和姥爷,Grandmother同时是奶奶和姥姥……

至于“连襟”“妯娌”这些中文里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亲戚关系,到了英文里更得啰啰嗦嗦老半天、才能笨笨给人解释清楚——he is the husband of you sister in law……——这就像胡适给爱国学生解释为什么“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一样、拗口、复杂。

我们中国人当然觉得英国人好奇怪,这么近的亲戚关系,怎么如此轻易的混淆呢?叔伯、舅舅、姨父都不分,这家庭生活,你们还怎么过?

可是反过来想想,老外看咱,会不会也觉得我们很奇怪,Patria、country、nation、state都不分不清,这公共生活,你们还怎么过?

还听说你们那儿还有人天天标榜自己爱国?他分得清自己爱的到底是啥了么?

语言的边界,也并不仅仅是思维的边界,更是他们生活的边界、行动的边界……甚至,也是你命运的边界。

而斯美塔纳的《我的故土》与穆夏毅然归国,这些努力与牺牲从未消逝,他们告诉了他们的同胞——

那新的命运之界,应该在那里。

文化,不仅滋养了每个人的命运,更将恩泽他们的民族。

想要突破这边界,必要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存在,作更多的思考,并诚恳的反思自己的盲区,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至少少一点被忽悠的人。

“国”在英文里有(至少)四种不同的写法,你知道么?——这看似是个孔乙己式的提问,但它的背后,其实颇有意趣。

行走中所想的随笔一篇,愿对您有所启发,更愿您喜欢这样的文化随笔,这是我的转型。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