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是初入西域的诗人最先见到的是少数民族的相貌和仪态,如诗下注为:“回人身材大者甚多,鼻高眉重,目深而睛黄,须则蔓连腮鬓。”这首诗写维吾尔男子高大健壮,浓眉大眼,煞是威武。作者是以一种羨慕的眼光来打量其相貌的。“腰十围”,是褒义。当时是角力的年代,自然以魁伟为
#以书之名#今天读《清代西域诗研究》内容是萧雄在《西疆杂述诗》卷三《人物状貌》中赞扬维吾尔族男子的一首七绝,全诗是:
高鼻胡儿腰十围,虬髭大半有庞眉。不分弱齿衰年候,深目黄睛一样奇。
背景是初入西域的诗人最先见到的是少数民族的相貌和仪态,如诗下注为:“回人身材大者甚多,鼻高眉重,目深而睛黄,须则蔓连腮鬓。”这首诗写维吾尔男子高大健壮,浓眉大眼,煞是威武。作者是以一种羨慕的眼光来打量其相貌的。“腰十围”,是褒义。当时是角力的年代,自然以魁伟为美。
读后思考是:
在《西疆杂述诗》卷三《人物状貌》中,萧雄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维吾尔族男子的鲜明形象:"高鼻胡儿腰十围,虬髭大半有庞眉。不分弱齿衰年候,深目黄睛一样奇"。这首七绝看似是对外貌的白描,实则是一部镌刻在西域大地上的文明史诗。诗下注文 "回人身材大者甚多,鼻高眉重,目深而睛黄,须则蔓连腮鬓",更将这种观察置于具体的地理语境中。当我们将镜头从个体肖像拉远,会发现这些特征正是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共同雕琢的地理智慧结晶。
天山山脉横亘新疆中部,将这片土地划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地理单元。维吾尔族主要聚居的塔里木盆地,年均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昼夜温差可达 3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中,高鼻深目的生理特征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高耸的鼻梁延长了空气进入肺部的路径,使干燥的空气在鼻腔内充分加湿;深陷的眼窝则形成天然阴影,减少强烈紫外线对眼球的伤害。这种生理构造,恰似南疆土屋的 "厚墙薄顶" 设计 —— 既隔绝外部的酷热与风沙,又通过精妙结构实现内部的生态平衡。
"腰十围" 的魁梧体格,则与西域独特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道上,维吾尔族男子既是驼队的向导,也是绿洲农业的守护者。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农业,需要频繁搬运灌溉用的胡杨木水槽;帕米尔高原的牦牛商队,更要求驾驭者具备强大的膂力。这种生存需求塑造了以魁伟为美的审美标准,正如《礼记・月令》所载 "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体格健壮者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部落的骄傲。
萧雄诗中 "深目黄睛" 的描写,暗含着维吾尔族多元的民族基因。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族群,维吾尔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部迁徙融合史。公元 840 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西迁的回鹘人在高昌、喀什等地与当地的塞种、粟特、吐蕃等民族融合。这种基因交流在面部特征上留下深刻印记:突厥语族的高鼻与印欧语系的深目相互叠加,形成独特的混血之美。正如喀什老城区的土屋建筑,既保留了中原 "木骨泥墙" 的结构智慧,又融入了中亚 "叠涩拱券" 的装饰技法,维吾尔族男子的外貌正是文明交融的活态见证。
诗中 "虬髭蔓连腮鬓" 的描写,也与西域的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胡须不仅是男性成熟的标志,更是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正如维吾尔族服饰中 "腰间犹系一条棉" 的腰巾,胡须在实用功能之外,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清代《西域闻见录》记载,维吾尔族男子 "章身多爱锦衣鲜",这种对美的追求与胡须的造型艺术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腰十围" 的褒义评价,植根于清代西域特殊的历史语境。乾隆平定准噶尔后,新疆进入屯垦戍边的新时期。在伊犁河谷的军屯区,维吾尔族男子既是屯田的主力,也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这种双重身份使体格健壮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如《西疆杂述诗》注文所言 "当时是角力的年代,自然以魁伟为美"。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原农耕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在江南水乡,文人更推崇 "弱不胜衣" 的文弱之美;而在西域边疆,力量与勇气才是生存的通行证。
角力习俗的盛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审美标准。从汉代的 "角抵戏" 到清代的 "布库"(满语相扑),摔跤始终是西域各民族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喀什噶尔的巴扎上,每逢节庆便会举行摔跤比赛,获胜者不仅能获得羊群等实物奖励,更能赢得 "巴图尔"(勇士)的称号。这种尚武精神与绿洲农业的集体协作传统相结合,塑造了维吾尔族男子刚健豪迈的群体性格。
萧雄的观察,为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维吾尔族男子的外貌特征,既是对干旱环境的生物适应,也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产物。这种 "天人合一" 的生存智慧,在当代仍具启示意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借鉴土屋的 "厚墙隔热" 原理,在沙漠边缘建造新型节能住宅,墙体采用 1.5 米厚的粉煤灰砌块,能耗降低 60%;现代人类学研究也表明,高鼻深目的生理特征在干燥地区具有显著的健康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种地理美学打破了 "文明中心论" 的偏见。当萧雄以 "奇" 字赞美维吾尔族男子时,他实际上是在肯定边疆文明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外貌特征上,更体现在维吾尔族对丝绸之路文明的贡献中:他们将中原的丝绸技术传播到中亚,又将波斯的玻璃工艺引入中国,使西域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这首《清平乐・西域雄风》,既是对维吾尔族男子的礼赞,也是对西域地理美学的致敬。从帕米尔高原的冰川到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从汉代的屯田戍边到清代的屯垦开发,维吾尔族男子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地理符号。他们的外貌特征、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一部写在大地上的文明史诗。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新时代,这种地理智慧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精神纽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地理空间信息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钥匙。让我们以萧雄的诗意为起点,重新发现西域大地的文明之光。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