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人工放苗技术打通棉花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8:23 1

摘要:和往年一样,利津县春喜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谷雨时节准时启动了棉花播种工作。一台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北宋镇、盐窝镇等4个镇街约2.4万亩盐碱地上穿梭作业,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和往年一样,利津县春喜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谷雨时节准时启动了棉花播种工作。一台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北宋镇、盐窝镇等4个镇街约2.4万亩盐碱地上穿梭作业,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该合作社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播后膜上打孔免放苗棉花精量播种机投入使用,打通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工人正在进行棉花播种。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植棉都需要覆盖地膜。传统的方式是先播种、覆膜,待棉苗出土后进行人工开膜。”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董合忠解释道,因膜内高温容易导致幼苗灼伤或窒息等原因,破膜作业需在5天内完成,不仅时间窗口紧迫,还依赖大量劳动力,成为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路上的“拦路虎”。

新研发的播后膜上打孔免放苗棉花精量播种机与配套薄膜协同作业,能一次性完成播种、覆膜、打孔、铺滴灌带等多道工序,攻克了人工放苗这项棉花种植中最后一道未实现机械化的环节,真正实现了棉花种植全程轻简化、机械化。

播后膜上打孔免放苗棉花精量播种机。

利津县春喜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算了一笔经济账:“机械代替人工放苗,每亩能节省0.3个人工成本,折合约35块钱,这对万亩规模的种植大户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此外,新播种机采用株距15厘米、行距76厘米的单粒精播模式,不仅能省去后期人工定苗环节,还能降低后续农药使用量,更为机械化采棉奠定了农艺基础。

在盐碱地治理上,王春儒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利津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他打出一套“组合拳”。

王春儒今年用上了“凹凸治碱法”。

自2022年起,王春儒在地下80厘米至120厘米处埋设渗碱管,通过深翻80厘米土层配合大水漫灌,将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压至管道,随水流排出。他介绍:“原本含盐量5‰的地块,现在已经降到了2‰,棉花的出苗率也从40%提升到了80%。”今年,王春儒还配套应用了“凹凸治碱法”,即利用盐分向高处聚集的特性,把棉种播种在5厘米深的沟槽内,形成凹形种植区,减轻盐害,促进出苗。

在棉花加工环节,王春儒同样不遗余力。他投入近800万元建成全省首条机采棉花清理加工线。这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达400吨,棉花处理纯净度达98%,可以实现机采棉清理加工后直接进入纺织行业,进一步提升了棉花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