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从“《读者》的咖啡香”到“公交站台的清凉甜”,兰州传统行业正以“跨界者”姿态重构商业逻辑。当“老行业”拥抱“新赛道”,兰州的商业叙事正翻开更具想象力的一页。即日起,本报推出“兰州跨界经营激活传统业态新生机”系列报道,以“阅读+”“邮政+”“公交+”“书店

从“《读者》的咖啡香”到“公交站台的清凉甜”,兰州传统行业正以“跨界者”姿态重构商业逻辑。当“老行业”拥抱“新赛道”,兰州的商业叙事正翻开更具想象力的一页。即日起,本报推出“兰州跨界经营激活传统业态新生机”系列报道,以“阅读+”“邮政+”“公交+”“书店+”等跨界案例为切口,挖掘兰州企业通过业态重组、场景重构、价值再造实现的转型升级,展现“老行业”与“新消费”碰撞出的城市经济活力。当《读者》的书香与咖啡氤氲相遇,饮品被赋予文学意象,达成味觉与文字的跨界叙事;当省博的青铜器邂逅咖啡的醇香,古老文物搭乘时尚快车,实现了破圈突围;当兰州特色与咖啡文化巧妙融合,盖碗盛尽丝路古韵,形成了城市文化的味觉新表达。当下,兰州咖啡经济蓬勃发展,一家家特色咖啡馆正以跨界思维打破文化传播边界,将兰州元素、人文情怀与甘肃文化层层叠萃,使文化消费从视觉享受延伸到多感官沉浸。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众多特色咖啡馆,探寻其如何通过咖啡语言重新诠释兰州、甘肃文化基因。杯盏浸润书香人文基因注入咖啡空间作为几代人成长的见证者,《读者》杂志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读者群体。当油墨书香与咖啡氤氲相遇,一场跨越文化与味觉的奇妙碰撞就此展开。在兰州雁滩公园湖畔,“读者咖啡”以“阅读+”的跨界思维,凭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湖景环境,将文学圣殿与咖啡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情怀打卡地”。开业近两年来,高峰期单日销量突破千杯,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体验这份专属于“读者”的浪漫。“读者咖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设计,将品牌文化基因完美植入咖啡馆的每个细节。推开店门的瞬间,一张由《读者》经典封面组成的背景板便跃入眼帘,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咖啡桌上,整齐陈列的《读者》杂志纸质本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就连咖啡杯和餐巾纸上,熟悉的“读者”logo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个文化品牌四十年的积淀。“很多人拿到咖啡后第一反应不是喝,而是先拍照。”店经理王兴红笑着说。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里迎来了大批外地游客,其中不乏专程前来“寻情怀”的读者粉丝。王兴红介绍,许多顾客是冲着“读者”二字而来:“他们在这里找回了青春记忆,也爱上了这种阅读与休闲结合的新体验。”“在这喝的不只是咖啡,更是情怀,”一位专程从外地来兰的90后游客感慨道:“小时候每个月最期待的就是新一期《读者》,现在坐在这里手捧一杯咖啡,感觉心灵得到了放松和安顿。”值得一提的是,店内特设的留言板上,层层叠叠的留言便签中,既有对往昔阅读时光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每一张都承载着顾客对这个文化品牌的情感寄托。有学者指出,“在体验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将文化IP进行场景化再造,不仅能实现情感价值的具象转化,更能构建全新的消费场景。”这种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全新路径不仅是商业形态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新。从一本杂志到一个文化空间,读者咖啡通过创新实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杯盏含藏古韵文物在咖啡里“活色生香”“五一”假期,甘肃省博物馆人气高涨,接待游客共6.6万人次,在众多文创产品中,独具特色的“文物咖啡”成为广受欢迎的打卡单品,游客们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以铜奔马、敦煌九色鹿等为拉花图案的咖啡照片,这些充满创意的饮品成为了游客到访的“认证照”。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推出的“文物咖啡”系列,巧妙提取馆藏魏晋画像砖元素,将铜奔马、九色鹿等经典形象融入咖啡拉花,连咖啡杯也复刻了文物“鹰首权杖杯”的独特造型,让每一杯咖啡都成为可饮用的“微型展览”。艺术生活馆负责人徐丹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咖啡,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年轻人在品味醇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还融合了烘焙、展览、艺术书店、文创销售等多元业态,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文化休闲体验。
省博推出的文物咖啡
在艺术生活馆不远处,一家名为“洞窟咖啡”的特色咖啡馆正在社交平台持续走红。作为兰州首家敦煌洞窟风格的咖啡馆,开业一年来持续吸引着咖啡爱好者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去年“五一”开业时,店里仅有六张桌子,最多容纳二十位客人。随着人气不断攀升,今年店铺已完成升级改造,现在可同时接待30至50位顾客。店内的“李广杏美式”“三泡台冰咖”两款特色饮品,凭借独特的西北风味成为游客必点的“文化特饮”。店内莫高窟壁画元素更是随处可见,从墙面装饰到文创周边,处处彰显着敦煌艺术的魅力。店内还推出了敦煌纹样丝巾、定制咖啡杯等文创产品,让顾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也能把敦煌文化带回家。“我们希望为没时间去敦煌的游客提供一个选择。”主理人李鹏飞表示:“在这里,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开启一段敦煌文化之旅。”“文物咖啡”“洞窟咖啡”的创新实践,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明转化为可触摸、可品味的现代体验,使游客在品尝特色咖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这种跨界融合不仅重塑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更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让文明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的光彩。
洞窟咖啡
杯盏盛满兰州味咖啡承载城市文化新叙事醇香四溢的意式浓缩、创意十足的特调饮品、充满仪式感的手冲单品、清爽怡人的冷萃冰滴……“五一”假期,第二届银河咖啡市集在兰州中心掀起一股咖啡热潮,65款各具特色的咖啡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品尝。其中,融入兰州本土元素的苦水玫瑰拿铁、浆水冷萃、咖灰豆子等创意饮品尤为抢眼,不仅唤起了本地人的味觉记忆,更成为游客们竞相打卡的网红产品,展现出兰州咖啡经济的独特文化魅力。“千万不要觉得特产很土,也不要觉得咖啡有多高级。”位于兰州老街的“苦水制造”咖啡店大声喊出自己的口号,他们将兰州特色农产品苦水玫瑰与咖啡创新融合,引得许多客人专门为这杯“苦水玫瑰咖啡”而来。店员王璐娜表示:“兰州有太多好东西值得被看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本土特产焕发新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非个例。在雁滩公园,另一家名为“不言咖啡”的店同样引人注目。清晨的阳光透过五泉书院古朴的窗棂洒进来,在木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从贤后街整体迁移而来的古建筑群,静静地伫立在雁滩公园东北角,朱漆斑驳的廊柱间,仿佛还回荡着百年前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如今,一缕咖啡的醇香为这座古建筑群注入新的生机。走进“不言咖啡”,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原木色的桌椅与古建筑的青砖灰瓦相得益彰,墙上悬挂的手写咖啡单墨迹宛然,架上陈列的各式手工艺品与咖啡器具相映成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盏盏盛着咖啡的兰州盖碗。碗盖轻叩,这原本承载着兰州人“刮碗子”记忆的茶具,此刻正飘散着拿铁的醇香。年轻的创业者念清特意选用兰州传统的“三泡台”盖碗来盛装咖啡,“盖碗是兰州人的生活记忆,我们想用当代的方式延续这种文化。”两家店铺不约而同地选择用兰州元素重新定义咖啡文化,为这座西北城市带来一股清新的文化风潮。一杯咖啡,既能唤醒味蕾,也能唤醒文化记忆。在兰州,咖啡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新纽带,让千年文明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未来,随着更多文化元素的创意开发,兰州的“咖啡经济”将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增添更多动能。
编辑丨仇彬
来源:兰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