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码文博热!山西大学学子作品入选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9:56 1

摘要:近日,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丁淏轩、皇甫钰彦、高舒悦、谷峡、范例例五位同学协作完成的“1290000000人次!文博热引领文化新质生产力”数据新闻长图入选“网络正能量图片”类别优秀作品,系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作

近日,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丁淏轩、皇甫钰彦、高舒悦、谷峡、范例例五位同学协作完成的“1290000000人次!文博热引领文化新质生产力”数据新闻长图入选“网络正能量图片”类别优秀作品,系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作品。

三晋瑰宝启灵感 数字叙事辟新局

假期期间,新闻学院研究生丁淏轩在参观山西博物馆时被馆内文物深深吸引。馆内丰富精妙的文物陈列、生动翔实的文字介绍让他沉浸其中,而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吸引着观者对其深入了解。这些美轮美奂的历史结晶不仅令他联想到近期新闻学院所开设的“数据新闻”课程中朱元凯老师所讲授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更点燃了他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就这样“文博热潮”这一选题的构思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并且久久不能褪去。参观结束后,强烈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感在丁淏轩心中油然而生,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份触动传递出去。

彼时,恰逢“数据新闻”课程布置期末作业,团队成员因课程任务聚在了一起。起初大家对选题有过争议,但当“文博热”这一观点被提出时,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校园课程作业的开放式选题,面向社会应用的评判标准,给予了这群年轻人放飞文化理想的广阔天地。团队成员之一谷峡说道:“打造高质量作品的共同目标成为团队紧密合作的强大纽带。尽管大家都清楚前方会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每个人都满怀热情,渴望在这个项目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们在进行初步构思后,就将想法付诸实践。大家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采集、来源分析、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后发现2023年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人次高达12.9亿。此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文博事业也在蓬勃发展。这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文博热”已然成为时代趋势,一个兼具时代浪潮与文化价值的选题——“文博热”应运而生。

当数据新闻课程与“文博热”选题相遇,一群年轻人以热血和专业为纽带组成团队,踏上了用作品诠释时代文化脉搏的探索之路。从数据可视化到深层成因剖析,再到跨省博物馆对比研究,团队成员以精准分工与创新思维,携手解码“文博热”。在作品创作初期,团队成员对排版风格和主题呈现形式进行了充分讨论,共同确定了整体设计风格和思路。为了高效推进项目,团队将作品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成员依据各自专长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来完成各个模块的内容。丁淏轩和皇甫钰彦负责目录设计,并承担第一部分“文博热”现象的呈现工作;范例例同学专注于第二部分,分别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博物馆自身的创新变革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个方面,深入探究“文博热”背后的成因;谷峡和高舒悦负责第三部分,对山西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山西博物馆目前的困境,对此给予案例展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博物馆既要有文化、懂宣传,利用新媒体讲好文物故事,又要发展博物馆夜经济以丰富群众夜间生活,从而为文博事业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破浪前行磨意志 齐心创作绽光芒

创作之路如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是一场劲风与海浪的博弈。团队的创作之路亦是布满了荆棘,但也正是这些磨砺,铸就了最终的成果。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数据海洋浩瀚无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数据新闻课堂中所强调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成为一切数据新闻呈现的前提。为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团队成员决定从官方渠道中选择可用的有效数据,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对于部分权威性存疑的数据,团队成员们也会追根溯源,进行多渠道对比核实。真实是作品的生命之源,犹如基石之于高楼。正是这份对数据科学性的炙热追求,成为了作品突出重围、成功出圈的重要因素。

如果将准确科学的数据视为数据新闻作品的基础,那么对于数据和文案的汇总以及转变为可视化长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升华。她们将数据和文案转变为可视化长图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了更全面、更精准地展现微博用户对博物馆相关话题的讨论情况,成员们结合数据新闻课堂知识,深研爬虫软件,反复练习后成功制作出微博数据词云。接着运用图表和词云软件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转变,最后通过作图软件完成对整个长图的创作。起初,团队成员们由于对相关软件的运用技巧掌握还不成熟,数据新闻的创作成为了一项极具难度的挑战,但成员们迎难而上,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复盘、与指导老师的探讨学习和自发集体研学,逐步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并一步步将团队默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同的创作想法,本是散落的拼图碎片。在思维的碰撞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拼凑出触动心灵的艺术佳作。这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内部也曾有过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对主题的选择,每个人对此都有多重考虑,但在综合选题意义、可行性分析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确定了“文博热”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是作品呈现形式,团队成员在短视频、网页和微信公众号之间曾产生分歧。但经过讨论分析各自优劣后,最终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数据新闻常用表达形式。因为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广泛的覆盖面,公众号不仅支持多种形式的内容发布,还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是此次内容呈现的最佳平台。“每一次分歧的出现都推动我们作品更好地完成,团队成员在整个过程中都能做到平等沟通、合理分工、互相理解,这也是我们作品顺利完成的关键。”高舒悦在谈到团队合作时这样说。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指导老师朱元凯给予了这支团队充分的技术支持与选题指引,叮嘱成员们要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国策,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创新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路径,只有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创新,才能创作出紧扣时代、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新闻作品。此外,在技术和思路方面,朱元凯老师提供了许多有趣且有益的建议。

作品成功入选“2024中国网络正能量图片”优秀作品,这对团队成员们来说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也为后续创作同类作品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数字赋能文博热 青年激扬新动能

让“束之高阁”的珍稀文物“活”起来,其重点在于文物气质的分解和重构;让冰冷的数据与抽象的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其抓手在于吸睛的标题与生动的案例。团队以古老文物为原始动力,顺应“文博热”浪潮,以“12.9亿人次年度参观量”为切入点,借“寻找博物馆显眼包”话题引入,从政策驱动、机构创新、民众参与三个维度对文博热潮展开深度剖析。

作品别出心裁地采用复古简洁的色调,将文物配图与数据动图融合,呈现出古色古香的历史感。动图量化分析了“文博热”的具体体现、繁荣原因与优秀案例,这种数字艺术表达方式,将虚幻的文化氛围转变为可视、可听、可触的“数字语言”,整体上也展现出了与岁月尘封下的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团队对数据的深刻剖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者的理解门槛,同时选取拥有庞大用户基数与广泛覆盖面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传播媒介,让广大受众也看到了科技如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赋能。作品不但以“数字技术+文化传承+长图”的独特视觉效果和表现形式打破了文化传承形式的隔阂,更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让文物与时代携手走进千家万户,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现状。

皇甫钰彦在采访中讲道:“尽管‘文博热’的发展还面临种种问题,但如今珍稀文物不再束之高阁,它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也因此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通过报道“文博热”现象,这群青年学子运用数据挖掘历史内涵,通过长图记录下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素,让我们看到了文博产业是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获得蓬勃发展。

指导教师表示:“学生的数据新闻作品体现了视觉传播与数据统计的跨学科融合,既保持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又体现了数据新闻的专业深度,让文物保护成果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动能。”在作品创作期间,成员们展现出强大的团队精神,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闻学院始终倡导的“务本、开新、闻道、求真”精神。这不仅是青年学子以专业能力弘扬网络正能量的生动体现,更是百廿山大文脉在新时代青年创作中的鲜活映照,她们以创意传播文化价值,为网络空间注入更多青春正能量。

作品入选展成就 经验传承启新程

在新时代信息化浪潮中,这支年轻的团队以数据为笔,以创意为墨,勾勒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崭新轮廓。当作品入选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时,团队成员们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自豪。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们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们创作初心的回应——用新闻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用数据的视角讲述文化故事。在“文博热”数据新闻的合作中,她们不仅收获了专业上的成长,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博热的兴起,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文明以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生活。她们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现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尽管作品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但她们深知创作中仍存在不足。最首要的便是传播形式的互动性有待提升,微信平台存在的局限性使作品的互动性有所欠缺,未来她们希望通过H5、网页等更灵活的形式,让受众能够沉浸式享受创作内容。另一方面是挖掘深度不足,她们提出的宣传与夜经济建议虽有一定价值,但若能结合实地调研与采访,将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而数据技术的精进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团队成员希望在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技术掌握成熟后,能够抓取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周期的数据,以更宏观的视角展现文博事业的发展。

对于有志于创作的学弟学妹们,她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几点建议。聚其灵魂,选题是创作的核心,一个好的选题不仅需要具备社会价值,还要以适合数据新闻的形式呈现。在选题过程中,不妨多做数据调研,确保选题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筑其筋骨,叙事逻辑至关重要。数据新闻不应是图表的简单堆砌,而应遵循清晰的逻辑线索,就像她们的创作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受众能在数据中一步步感受到思考的深度。添其血肉,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与多样性是创作的基础,而可视化设计的细节则决定了作品的呈现效果。团队协作中,保持风格统一与细节把控尤为重要。作为新闻创作者,应时刻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对热点的敏锐度,用作品展现并回应时代的呼唤。

尽管未来的创作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文博热”团队坚信,只要怀揣对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的执着,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光芒。愿每一位有志于创作的新人,都能以数据为舟,以创意为帆,在创作的海洋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通讯员:刘贝贝 安子盈 刘新柯 武栗如 鄢祉彤)

来源:高校圈的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