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暖花开,气温逐渐回升,大多数人欢迎这温暖的季节变化,却鲜少知道这对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统计,我国有超过2.7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65%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而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药效和患者健康状况。
春暖花开,气温逐渐回升,大多数人欢迎这温暖的季节变化,却鲜少知道这对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统计,我国有超过2.7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65%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而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药效和患者健康状况。
去年春季,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68岁的张阿姨,她因为气温回暖后持续头晕、乏力被家人送医。经检查发现,张阿姨血压低至85/50mmHg,远低于正常水平。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张阿姨虽然按时服用降压药,但没有根据气温变化调整用药,导致血压过低。
温度上升会促进人体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而降压药本身就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二者叠加效应会使血压进一步下降。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家委员会提出:"气温每升高5℃,血压可能下降3-5mmHg,这对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变化。"
那么,随着气温回升,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需要警惕哪些潜在隐患呢?
首先,血压波动风险显著增加。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气温上升导致血管扩张后,原本合适的降压药剂量可能变得过高,引发血压过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研究表明,春季气温回升期,降压药物相关的低血压事件比冬季增加约28%。
其次,脱水风险不容小觑。气温升高会增加人体出汗量,而许多降压药如利尿剂会进一步促进体液排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在气温升高期,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异常的发生率比平时高出约1.5倍。
第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忽高忽低,加上降压药物剂量不适,血压大幅波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正如《中国循环杂志》中指出的,春季温差变化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对已经服用降压药的高危人群风险更大。
第四,头晕乏力症状加重。降压药本身可能有头晕副作用,气温上升导致的血压进一步下降会使这些症状加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调查显示,春季气温回升期,服用降压药患者因头晕就诊的比例上升了约32%。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增加了跌倒和意外伤害的风险。
第五,药物副作用增强风险。气温变化会影响人体代谢系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中国药理学通报》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某些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的血药浓度可能升高15%-20%,副作用风险相应增加。
"气温变化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远比想象的复杂,尤其是对老年患者,需要个体化的用药调整策略。"——《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第3期
应对这些隐患,高血压患者需要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是关键。春季气温回升期间,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监测频次,理想情况下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智能血压计,设置预警值,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及时提醒。
科学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气温回升后,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化时可能需要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或服药时间,以适应气温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
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春季气温升高,加上降压药特别是利尿剂的作用,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每天保证1500-2000ml水分摄入,避免大量出汗后电解质紊乱。
掌握低血压应急处理知识。当出现头晕、眼花、乏力等低血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持续症状严重者应立即就医,避免贻误病情。
建立气温与血压关联意识。许多患者不了解气温变化与血压的关系,导致春季血压异常时归因不明。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中心研究表明,患者对气温-血压关系的认知程度与其血压控制效果呈正相关。
同时,高血压患者在气温回升期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高盐高脂饮食;外出时避开气温变化大的时段;随身携带应急药物。
一位在北方某三甲医院工作30年的老专家曾说:"管理好高血压就像驾驶汽车,需要根据路况调整速度和方向。气温变化就是血压管理路上的'天气变化',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应对。"
高血压患者在气温变化季节更需医患配合。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科学管理高血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维持血压的稳定控制。您的健康,始于细微处的关注与调整。如果您是高血压患者或家属,请从今天开始,重视气温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为自己或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心血管疾病与季节变化相关性研究》《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气温变化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安全指南》《高血压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专家共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