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起那个年代的港台女星,横跨70、80、90年代驰骋香港艺坛的林青霞始终是那道绕不过的璀璨光芒。
谈起那个年代的港台女星,横跨70、80、90年代驰骋香港艺坛的林青霞始终是那道绕不过的璀璨光芒。
最近她家前私人厨师西蒙的一则爆料,却让这位"
不老女神"的形象多了一层令人咂舌的注脚——原来女神对"吃"的讲究,堪称现实版"满汉全席"的极致演绎。
西蒙说,在林家当差的四年里,每天清晨五点就得爬起来查收冷链专机。
波音747货舱门一开,法国鹅肝还带着阿尔卑斯山的露水,日本蓝鳍金枪鱼的鳃盖还在翕动,波士顿龙虾的螯钳上还沾着大西洋的盐粒。
这些价比黄金的食材不是论斤买,而是按秒算——从捕捞到上桌,掐着12小时的生死时速。
但这才只是通关文牒的第一页。
西蒙从米其林三星餐厅跳槽时,带着满满三箱刀具,没想到在林家厨房全成了摆设。
一条两米长的蓝鳍金枪鱼,只取鳃后三指宽的"霜降肉",剩下的鱼身直接送员工食堂。
鹅肝要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似的,用纳米级镊子剔除每根血管,最后留下的精华还没麻将牌大。
最要命的是林青霞的"日尝鲜"规矩:早餐三样、午餐八样、晚餐八样,一周七天不带重样。
西蒙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列着365道主菜,活像本武林秘籍,少一招就要被逐出师门。
年薪500万的代价是什么?西蒙指了指自己花白的鬓角。
有次为找云南的松茸,他带着GPS定位仪蹲在香格里拉深山七天,跟藏族老乡同吃同住。
好不容易凑齐八朵"菌王",空运到香港才发现林青霞临时改吃台湾山苏菜。
那筐松茸最后进了垃圾桶,西蒙蹲在厨房盯着菌褶看了半小时——这些可是普通人家半年的伙食费。
林家厨房就像个精密运转的钟表,错一秒就全盘崩坏。
西蒙的闹钟永远比原子钟快三分钟,切菜的节奏要卡着节拍器。
最惊险的是有次台风天,给林青霞做下午茶的直升机愣是顶着十级风硬降在太平山顶。
装着马卡龙的保温箱递进来时,西蒙的后背已经湿得能拧出水——不是雨水,是冷汗。
网友们为这事吵翻了天。
有人说这哪是吃饭,分明是烧钱艺术展。
"波士顿龙虾坐头等舱,我坐经济舱还要抢特价票!"这条评论点赞瞬间破万。
但也有人翻出林青霞早年访谈,她说过"把每顿饭当最后晚餐来吃",看来女神是把人生哲学贯彻到餐盘里了。
争议最大的还是她亲姐蜗居公屋的新闻。
有网友算过账:林家一天倒掉的食材钱,够姐姐住十年五星级酒店。
不过马上有人反驳:"清官难断家务事,说不定人家姐妹另有故事。
"
美食博主们倒是集体高潮了。
有人复原"林氏套餐",发现按她的标准,一碗白米饭成本就要八千——得用北海道七星米配阿尔卑斯冰川水,煮饭的锅还是拍卖行淘来的明代紫砂甑。
米其林大厨在直播里摇头:"这不是烹饪,是行为艺术。
"
最绝的是二手平台突然冒出"林青霞同款边角料"拍卖,半块鹅肝血管组织被炒到五位数,配文写着"女神指尖触碰过的法兰西浪漫"。
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完美主义作祟,营养学家担心微量元素过剩,环保主义者痛批碳足迹超标。
但卖高端食材的老板们暗地里乐开花——林青霞无意间成了行业带货女王,某生鲜APP连夜上线"12小时极速达",广告语直接抄作业:"你的餐桌值得等待一个跨洋的拥抱。
"
回头看看西蒙的辞职信,字字血泪里透着黑色幽默。
他说在林家四年,味觉记忆全是高压锅的嘶鸣。
最讽刺的是离职那天,林青霞送他的饯别礼——盒装泡面,附手写卡片:"偶尔也要尝尝人间烟火。
"
现在西蒙在铜锣湾开了家茶餐厅,招牌菜是"富豪快餐",68港币一份的叉烧饭配冻柠茶,墙上挂着和林青霞的合照,照片里他笑得比锅里的叉烧还灿烂。
这事说到底,就像米其林指南撞上深水埗大排档。
有人看见奢靡,有人看见执着,更多人看见的是那个永不褪色的江湖传说。
正如夜宵摊上的阿伯嘬着田螺感慨:"仙女下凡也要吃饭,只不过人家吃的是仙丹。
"
所以你看,林青霞这道白月光,终究还是应了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米其林三星的跳蚤。
来源: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