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绘“丰”景!通川区“三农”工作一线见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0:43 1

摘要:这里,微型旋耕机在丘陵梯田画出银色五线谱,3D扫描技术让百年雕花重绽光华,手机镜头将山货变成“网红尖货”;这里,传统院落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智慧水厂破解千年用水困局,“三级孵化”体系培育出带货达人;这里,既有稻麦轮作示范田里测产数据的跃升曲线,也有樱桃园中错

当千年农耕智慧邂逅现代科技浪潮,当时光雕刻的院落碰撞数字经济的星火,当布满老茧的双手握紧智能新农具——通川大地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时空交响。

这里,微型旋耕机在丘陵梯田画出银色五线谱,3D扫描技术让百年雕花重绽光华,手机镜头将山货变成“网红尖货”;这里,传统院落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智慧水厂破解千年用水困局,“三级孵化”体系培育出带货达人;这里,既有稻麦轮作示范田里测产数据的跃升曲线,也有樱桃园中错季采摘的欢声笑语。

在保护与创新、传承与突破的激荡中,通川区以“双轮驱动”的实践,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农业增效

科技赋能厚植丰收根基

今春以来,通川区以“物资保障+科技支撑”双轮驱动,确保春耕生产高效推进。通过建立“物资需求周调度”机制,全区统筹调运水稻、玉米种子及化肥、农药等农资1万余吨,免费发放种子、肥料等1000余吨,保障春耕需求。同时,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检查门店60余家,查处违法行为2起,抽样送检21个品种,从源头守护农资安全。

在碑庙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机展销会”在广场上展开。数家达州本地农机企业带来了脱粒机、微耕机、转运车等10余种新型农用机具,通过实物展示、技术讲解和操作演示,向农户直观展示现代农业机械的高效与便捷。活动现场还为村民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手册,提供“一站式”购机服务。

村民们围在展位前,咨询了解农机性能、补贴政策和售后服务等情况。有的村民还上手操作,感受新农机的便捷与实用。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谭华强在现场说道:“为了实现科技强农、服务惠农,我们持续开展农机下乡活动,进一步健全了农业服务体系,做好农机使用培训,加大宣传推广,将适合通川耕种管收各环节使用的新型农用机具送到乡镇,送到农户身边,让大家现场体验、感受,让他们买得省心,用得放心,不断提高通川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助力乡村加快振兴。”

抢抓有利时令,1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育秧育苗、田间管理,全区完成水稻育秧19.4万亩,玉米移栽和直播进度超85%,春大豆播种1.8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围绕小春粮食生产,通川区通过政策扶持推动规模种植,新增小麦、油菜种植面积2800亩、1600亩,预计全区小春粮食播种面积达8.6万亩,同比增长5.2%。田间管理同步强化,落实追肥、除草、杀虫20余万亩,开展油菜病虫害统防统治1万亩,确保稳产增收。

在粮食单产提升方面,通川区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打造7个千亩高产示范片。水稻示范片覆盖东岳镇玉钟村等3个片区,油菜、小麦示范片聚焦江陵镇、北山镇等重点区域,同步推进“稻麦”“玉麦”轮作示范片0.3万亩。通过“良种良法+绿色增效”模式,落实“五统一”措施,成为全区粮食产能提升的标杆。

通川区还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科技赋能方面,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项,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5个,确保“藏粮于技”落地见效。生猪产业聚焦产能稳定,2025年目标出栏生猪35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1.8万头,肉牛2万头,出栏肉羊6万只以上、出栏禽类390万羽以上。

2025年,通川区将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生猪精深加工和茶产业融合项目,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互联网、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中外知名企业达州行、专题招商推介会等载体,推介通川农产品加工产业比较优势、潜力项目。同时,严守质量安全底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8.5%以上,定期不定期开展例行监测与风险监测,开展监督抽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问题隐患。全年迎接省、市四级监测抽检,筑牢品牌发展根基。

农村新貌

古院新生绘就乡愁画卷

在通川区安云乡七河村,一座始建于清末的卢家湾传统院落正经历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这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川东民居群,以其独特的穿斗式木结构、雕花门窗和青瓦坡顶,成为当地农耕文明的活标本。2024年底,通川区启动“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计划”,投资1200万元对卢家湾实施“修旧如旧”的抢救性修复。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文化传承、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村落,不仅“颜值”提升,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们采用‘原工艺+新材料’的复合修复模式。”施工负责人李培川介绍,团队聘请了6名传统木匠,使用老杉木替换腐朽梁柱,并利用3D扫描技术还原残缺石雕纹样。目前,12栋主体建筑已完成结构性加固,200余平方米的夯土墙重现本色。院落外围,一条2.5公里的环形步道沿山势蜿蜒,3个观景平台可俯瞰千亩梯田。安云乡副乡长鲁力表示,未来将融入一些非遗体验、民俗活动等,让老院子成为通川文旅的新亮点,带动安云的乡亲们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让老院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这一转变让72岁的村民王朝忠感慨万千:“看到自家房子现在正在打造,感觉像走进了老电影一样。自己也愿意出一份力量,支持他们。修好以后,游客多了,我们还可以在这里找份工作,日子就过得更好了。”项目预计年底开放,让游客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到乡村田野的惬意,同时还能带动村集体和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通川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统筹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场镇、聚居点、农户”三级分类治理模式,“厕污共治”全域推广,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覆盖,聚居点“MBBR+人工湿地”污水治理系统有效运行。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整合各类上级资金2706万元,全力保障乡村振兴示范区85个项目建设。

农民转型

电商培训点燃致富星火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直播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风口。5月初,在通川区商务局的培训教室里,电商人才专项培训正火热进行。培训课程涵盖短视频剪辑、物流供应链优化等模块,并设置了实操环节。

“比如话术、店铺维护,如何引客等,我就遇到很多困难,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次组织的培训,老师讲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方法,也就解决了我在直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来自凤北街道的张翠开心地说道。

这种变化得益于通川区构建的“三级孵化”体系:区级建立实训基地,乡镇设立服务站,村级培养“电商带头人”。

今年以来,通川区大力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围绕“直播电商+农村产业”,实施“头雁领航 展播通川”乡村主播培训,加快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当地已在磐石、东岳、碑庙、青宁等乡镇开展直播推介10余场次,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提高通川农特产品的网络交易额,实现农特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

“让老技艺有新传承,让新农具耕老土地,这正是‘三农’工作的生命力。”从卢家湾的雕花窗棂到手机屏幕里的直播界面,从手扶犁铧到无人机的轰鸣,通川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在这片土地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形态的交融,正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来源:农村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